足针疗法
书籍:中医辞海中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54页(616字)
针灸治法。
指在足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上扎针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在《内经》中早有记载,如《灵枢·动输》:“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卫气失常》:“皮之部,输于四末。”“四末”即指四肢下端——手、足,说明手足阴阳经脉气血会合联络的部位。在下肢,“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气起于五趾之里。”(《素问·厥论》),均是阐明足与周身阴阳经络的联系密切。所以十二经脉脉气的散布,以四肢肘、膝以下的部位称为“根”或“末”,它与躯干的“标”、“结”等部位相对应。因此足针疗法,针刺肢体远端的不同穴位,能对全身各部的病痛产生治疗的作用。根据目前的资料统计:足针的穴位共计32穴,其中足背部12穴,足底部15穴,足内侧4穴,足外侧1穴。足针疗法的操作方法:采用28~30号的1~2寸长毫针,经消毒后,直刺或斜刺进针,一般可深0.3~0.5寸,用中、强度刺激,可留针3~5分钟。手针刺腰腿点时,针与皮肤表面呈15~30°,针尖向掌侧面,从伸指肌腱和掌骨之间刺入,深0.5~0.8寸。治疗腰部及各种关节软组织扭伤时,应边捻针边活动或按摩患处。
治疗疼痛性疾患时,在痛止后还须继续运针1~3分钟。必要时可以延长留针时间,或采用皮下埋针法。
对需要持续刺激的病例,也可加用电针。
注意事项:足针疗法感应比较强,治疗前须向病人充分说明,并防止发生晕针。
沿骨缘斜刺时,注意不要损伤骨膜。足部特别要注意消毒,防止发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