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肝豆状核变性*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213页(1097字)

病名。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主要的病理改变为基底节变性,肝硬化和肾脏损害,临床表现主要为进行性加剧的肢体震颤,肌张力增高,构音障碍和智能减退等。正常人每日自饮食中摄入的铜量约2~5毫克。

其中不到1/10的铜被吸收入血清中,血清铜的95%在肝脏与α2球蛋白牢固地结合成铜蓝蛋白,然后再进入血循环,有一部分经胆汁至肠道由大便排出;仅5%的血清铜与白蛋白疏松地结合。

每日摄入的铜仅有不到1%自尿中排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肠道对铜的吸收量超过正常人,但肝脏只能合成较正常人少的多的铜蓝蛋白,而血清中直接反应铜则较正常人为多,后者与白蛋白结合疏松,铜极易与白蛋白分离,而致有过量的铜沉积于组织和经小便排出,而引起肝、脑、肾、角膜等组织的损害和尿铜排出增多。

患者豆状核、尾核、大脑皮质等处,可见神经变性或消失,病变区星形细胞增生,严重病例基底节可发生局部软化或形成空洞。此外,角膜后缘弹力层内有金黄色铜颗粒,肝脏呈结节性肝硬化。症状:多在10~20岁间起病,男多于女,症见震颤、手足徐动、舞蹈症样不自主运动,起初可以随意控制,睡眠时停止,常自一手开始,震颤先细小渐粗大,随意运动时加重,以手足远端显着,初起局限在一侧或两侧上肢,以后渐至四肢、躯干、头部;面肌强直见表情呆板,呈假面具状,舌肌、咽喉肌张力增强,则言语不清,咀嚼吞咽困难,肢体肌张力增高,则行动迟缓不灵活,易倾跌,动作失衡,甚则表现为扭转痉挛,或全身僵直,晚期四肢呈屈曲性挛缩,有时屈肌抽搐而引起剧痛;少数患者可见局限性癫痫,有的类似破伤风痉挛发作,无意识障碍,但有明显的恐惧感,出汗与疼痛;其他可见多汗、多涎、多饮、多尿,易怒,好哭,坐立不安、或焦虑,忧郁,亦可见记忆力减退,甚或痴呆,或可见肝区疼痛,腹胀,消化不良,性欲异常及贫血等。

体征可见角膜色素环,亦可见锥体束征及眼震等。

理化检查:尿铜增高,血清总铜量降低,血清铜蓝蛋白降低,血清直接反应铜增多,血清间接反应铜减少,血清铜氧化酶活性降低,部分病人可见肝功能异常。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后天充养无力,气血不足,精血亏少,髓海不充,筋脉失养,或血虚化热生风,以致肢体震颤。

辨证论治:心肺两虚,髓海不足。症见精神涣散,智能减退,呆板痴愚,无故哭笑,或兼肢体震颤,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养心,补脑填髓,方用柏子养心丹合生脉散加减。

肝血不足,血虚风动:症见肢体震颤,甚则头震颤,四肢屈曲,言语困难,哭笑无常,智力减退,或见舞蹈样动作,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

治宜养血熄风,方用大定风珠合四物汤加减。

上一篇:肝劳 下一篇:中医辞海中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