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楸树皮
书籍:中医辞海中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388页(530字)
中药名。
见《四川中药志》。别名:钉皮、刺楸皮。
为五加科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Koidz.的树皮。落叶乔木,高可达30米。
小枝具粗刺。分布几遍全国。全年可采,剥取树皮,洗净,晒干。干燥树皮呈卷筒状或条块状,长宽不一,厚1~2毫米。
栓皮粗糙,表面灰白色至灰棕色,有较深的纵裂纹及横向小裂纹,散生黄色圆点状皮孔,并有纵长的钉刺,钉刺长1~3厘米,宽5~10毫米,灰白色,有黑色斑点,顶端尖锐或已磨成钝头,基部长圆形,钉刺脱落,露出黄色内皮。内表面黄色或紫红色,光滑,有纵纹。质坚硬,折断面裂片状。气弱,味苦。
产四川、江苏、浙江、安徽、贵州等地。本品在四川、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作海桐皮使用。用水洗净,去刺,润透,切丝,晒干。
味苦辛,性平,无毒。
入脾、胃经。祛风,除湿,杀虫、活血。治风湿痹痛,腰膝痛,痈疽,疮癣。内服:煎汤,9~15克。
外用:煎水洗、捣敷或研末调敷。树皮及叶含鞣质13%~30%,树皮及心材含多炔化合物。茎、叶有强心甙和蒽甙反应。种子含脂肪油38.65%。
本品尚含黄酮甙、香豆精甙、少量生物碱、挥发油、皂甙、树脂、淀粉。皂甙是三萜皂甙,甙元有常春藤皂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