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蒂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664页(1190字)
中药名。
出《本草拾遗》。别名:柿钱,柿丁,柿子把,柿萼。
为柿科植物柿Diospyros kak:L.f.的宿存花萼。落叶乔木,高达14米。
树皮鳞片状开裂,灰黑色;枝深棕色,具棕色皮孔,微有毛,嫩枝有柔毛。叶互生;叶柄有柔毛;叶片椭园形至倒卵形,长6~1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全缘,革质,上面深绿色,主脉疏生柔毛,下面淡绿色,有短柔毛,沿叶脉密生淡褐色绒毛。
花杂性,雄花成聚伞花序,雌花单生叶腋;花黄白色,花萼下部短筒状,4裂;雄蕊在雄花中16枚,在两性花中8~16枚,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子房上位,8室,花柱自基部分离。浆果卵圆球形,直径3.5~8厘米,橙黄色或鲜黄色,基部有宿存萼片。
花期5月。果期9~10月。多为栽培。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山西等地。
冬季收集成熟柿子的果蒂,去柄,洗净,晒干。干燥宿萼呈盖状,顶端中央有一果柄,或脱落而留下圆孔,萼的中部较厚,边缘4裂,裂片常向上反卷,易碎裂,基部连合呈皿状,直径1.5~2.5厘米,厚1~4毫米。外表面红棕色,仔细观察时,上有稀疏短毛,内表面有细密的黄棕色短绒毛,放射状排列,具光泽,中央有1果实脱落所遗留的圆形凸起的疤痕。质薄而体轻。
气无,味涩。以红棕色、质厚、味涩、表面带柿霜者为佳。
主产河南、山东,福建、河北、山西等地亦产。味苦涩,性平。
入肺、胃经。降逆气,止呕哕、呃逆。内服:煎汤,6~12克;或入散剂。①治伤寒呕哕不止:干柿蒂7枚,白梅3枚。
上2味,粗捣筛,只作1服,用水1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
②治呃逆不止:柿蒂(烧灰存性)为末。
黄酒调服,或用姜汁、砂糖等分和匀,炖热徐服(《村居救急方》)。
③治百日咳:柿蒂12克(阴干),乌梅核中之白仁10个(细切),加白糖9克。用水2杯,煎至1杯,1日数回分服,连服数日(《江西中医药》(3)∶20~22,1953)。
柿蒂含三萜类:熊果酸、桦木素、齐墩果酸、三萜藏茴香酮,尚含β-谷甾醇及其糖甙、三叶豆甙(三奈酚-3-半乳糖甙)、金丝桃甙、丁香酸、香草酸、葡萄糖及果糖、白桦脂素、中性脂肪油及鞣质。①对神经系统的作用:熊果酸有明显中枢抑制作用,以降温作用最突出,对东莨菪碱有一定的协同作用,有对抗戊四唑惊厥的作用。
②抑痛作用:金丝桃甙对缓激肽、钾离子、组织胺致痛有一定影响,股动脉注射金丝桃甙10毫克/千克,对缓激肽致痛抑制率达75.6%,组织胺痛达90.8%。
本品给药5分钟内即迅速起效并达到高峰,维持45分钟以上。结果表明,金丝桃甙具有外周镇痛作用,它可能通过影响因子对痛觉传入神经的激活过程发挥作用。
花柿 2.果实
柿蒂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