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768页(837字)
内科病名。
胃癌为消化道恶性癌肿之一。约占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50%。发病年龄以40~60岁为最多,男多于女,约为3∶1。胃癌多属祖国医学噎膈、反胃、胃脘痛、癥瘕、积聚等范围。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饮食、环境、遗传因素有关。如熏制食品、饮食中的霉菌素、生活在高纬度地区,或煤矿区、石棉矿区、泥炭土壤或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比例均与胃癌发病率有关。与胃部某些疾病有关。如胃溃疡、慢性胃炎和肠化生、胃息肉、多发性息肉和菜花型息肉的癌变率最高。
残胃可发生癌变。
其他如恶性贫血、皮肌炎患者发病率数倍于常人。临床症状与癌肿的期限、大小、部位和大体形态有关。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不适、呕吐、咽下困难、呕血、黑便。
疼痛多在饮后,无间歇期。晚期可出现消瘦、贫血、疲乏、恶病质等。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长期情志不畅、忧思郁怒、肝气不疏、脾失健运、致气滞、痰瘀、水湿互结,阻膈胃腑;或食饮辛辣燥热无度、积热蕴毒、灼伤胃络、化火伤阴,以致阴液亏损,津枯血燥、邪毒内陷、酿成痈肿;或素体气血亏损、脾胃虚弱,复因情志不调、饮食失节等外因作用发为本病。临床以肝胃不和为主者,症见胃脘胀满或疼痛,串及两胁,呕吐反胃,嗳气呃逆,口苦口干,大便干结。
治宜舒肝和胃、降逆止痛,方选柴胡疏肝散合旋覆代赭汤加减;偏阴虚者以一贯煎加味。以痰湿交阻为主者,症见胸膈满闷、食欲不振、泛吐粘痰、呕吐厌油、吞咽困难、腹胀便溏。
治宜理气化痰,消食散结。方选海藻玉壶汤加减;以瘀毒内阻为主者,症见胃脘刺痛拒按,痛定不移,吐呕血浊,大便黑如柏油,形体消瘦如柴,或见身热汗出。
治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佐一解毒清热,方选隔下逐瘀汤加公英、龙葵、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以气阴两虚为主者,症见胃脘隐痛或胀痛,呕吐频作,口干便结,自汗盗汗,气短懒言。治宜益气养胃,方选橘皮竹茹汤合益胃汤;若以脾胃虚寒明显,呕吐宿食不化,胃痛喜温,四肢不温,面色苍白者,治宜温中健脾、方选理中汤合六君子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