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菔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990页(951字)
中药名。
见《本草衍义补遗》。别名:萝卜子。
为十字花科植物莱菔Raphanus sativus L.的成熟种子。
夏、秋间种子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搓出种子,去杂质,晒干。
干燥种子呈椭圆形或近卵圆形而稍扁,长约3毫米,宽2.5毫米。表面红棕色,一侧有数条纵沟,一端有种脐,呈褐色圆点状突起。用放大镜观察,全体均有致密网纹。质硬,破开后可见黄白色或黄色种仁,有油性。无臭,味甘、微辛。以粒大、饱满、油性大者为佳。
全国各地皆产;主产于河北、河南、浙江、黑龙江等地。将莱菔子去杂质,漂净泥土,捞出,晒干,用时捣碎。
炒莱菔子:取净莱菔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并有香气为度,取出,放凉。味辛甘,性平。入肺、胃经。下气定喘,消食化痰。治咳嗽痰喘,食积气滞,胸闷腹胀,下痢后重。《本草纲目》:“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皆是利气之效。”内服:煎汤,4.5~9克;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①治积年上气咳嗽,多痰喘促,唾脓血:莱菔子1合,研,煎汤,食上服之(《食医心镜》)。②治百日咳:白萝卜种子,焐燥,研细粉。白砂糖水送服少许,1日数回。
③治气胀气臌:莱菔子,研,以水滤汁,浸缩砂30克,1夜,炒干,又浸又炒,凡7次,为末。每次米汤饮服1钱(《朱氏集验医方》)。
④治风头痛及偏头痛:莱菔子15克,生姜汁半合。上相和研极细,绞取汁,入麝香少许,滴鼻中入。偏头痛随左右用之(《普济方》)。⑤治牙痛:萝卜子14粒,去赤皮,细研。
以人乳和,左边牙痛,即于右鼻中点少许,如右边牙痛,即于左鼻中点之(《太平圣惠方》)。⑥治跌打损伤,瘀血胀痛:莱菔子60克,生研烂,热酒调敷(《方脉正宗》)。莱菔子含脂肪油、挥发油。挥发油内有甲硫醇等。
脂肪油中含多量芥酸、亚油酸、亚麻酸以及芥子酸甘油酯等。尚含有抗菌物质莱菔素,具有抗菌作用,1毫克/毫升浓度对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即有显着抑制作用。
从莱菔子中提取的一种油“Sulforaphen”,1%浓度可对抗链球菌、化脓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生长。莱菔子水浸剂(1∶3)在试管中对同心性毛癣菌等六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莱菔素对小鼠和离体蛙心有轻微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