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夏季热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015页(1009字)

儿科病证名。

指小儿夏季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尤以1~2岁的小儿发病最多。本病的发生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在我国东南及中南地区较为多见,其发病季节多集中在六、七、八月,而南方各省因夏季炎热时间较长,故发病时间及病程亦相应更长,但在秋凉之后,症状多自行消退。

有的患孩可连续发病数年,而次年发病症状一般较上一年为轻,病程多数亦较短,本病在发病期间,若无兼证,预后多属良好。本病的病因,主要与小儿的体质因素有关。如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脾胃失调,发育营养较差,或病后体虚,气阴不足,入夏以后,不能耐受炎热气候的薰蒸,而患本病。暑为阳邪,从口鼻而入,先犯肺胃,伤津耗气,出现暑伤肺胃证,可见发热持续不退,热势多午后增高,或稽留不退,气候愈热,发热愈高,口渴引饮,皮肤干燥无汗或少汗,小便频数而清长或淡黄,精神烦躁不宁,唇红干燥,舌质较红,舌苔薄腻或薄黄,脉数。治宜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选五反清暑益气汤。

若胃热偏盛,高热烦渴引饮,舌苔黄燥,脉数而软者,可选白加人参汤治之。

若疾病迁延,或患儿素体脾胃虚弱,感受暑湿中气不足,中阳失展,而易出现暑湿伤脾证,其证可见发热或高或低,或身热不扬,口渴欲饮,倦怠乏力,肢端微凉,面色苍黄,饮食不振,大便不调,小便清长而多,舌质淡润,舌苔薄腻,脉象濡数。治宜健脾益气,清暑化湿,方选钱氏白术散治之。若患儿出现面色苍白,少气啼弱,睡则露晴,四肢欠温,精神萎靡,大便稀溏,舌质淡润,脉软无力,发热忽高忽低,小便清长而多,此为中气受损所致,治宜补中益气,取其“甘温除大热”之义。

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若久病气阴亏极,病必及肾,阴必及阳,从而出现邪热淫于上,元阳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其证可见精神萎靡,虚烦不安,面色苍白,下肢清冷,食欲不振,小便澄清,频数无度,大便稀溏,身热不退,朝盛暮衰,头额干灼无汗,口渴多饮,舌淡苔黄,脉沉数无力。

治宜清上温下,寒温并用,方用清上温下汤(附子、黄连、磁石、补骨脂、菟丝子、覆盆子、桑螵蛸、白莲须、蛤粉、天花粉)。若患儿素体阴亏,久病邪入阴分,阴亏火旺,邪热留伏阴分不去出现邪留阴分证,可见暮热晨凉,手足心热,灼热无汗,口渴多饮,小便淡黄而频数,稍有臊气,面容黄瘦,精神烦倦,舌质红绛,无苔或少苔,脉沉细而数。

治宜滋阴清热,方用青蒿鳖甲汤加竹叶、连翘。

上一篇:夏枯草 下一篇:夏秋霍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