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蚕沙
书籍:中医辞海中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017页(649字)
中药名。
见《本草纲目》。别名:原蚕屎、蚕沙、晚蚕沙、二蚕沙、马鸣肝。
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Bombyx mori L.幼虫的干粪便。6~8月收集,以二眠到三眠时的粪便为主,晒干,簸净泥土,除去轻粒及桑叶的碎屑。干燥的蚕沙,呈短圆柱形小粒,长2~5毫米,直径1.5~3毫米。表面灰黑色,粗糙,有6条明显的纵棱及3~4条横向的浅纹。两端略平坦,呈六棱形。质坚而脆,遇潮湿后易散碎。
微有青草气。
以干燥、色黑、坚实、均匀、无杂质为佳。主产浙江、四川、河南、江苏、湖南、云南、广东、安徽、甘肃、湖北、山东、辽宁等地。味甘辛,性温。
祛风除湿,活血定痛。治风湿痹痛,风疹瘙痒,头风头痛,皮肤不仁,关节不遂,急剧吐泻转筋,腰脚冷痛,烂弦风眼。内服:煎汤9~15克;或入丸、散。外用:炒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本草经疏》:“瘫缓筋骨不随,由于血虚不能荣养经络,而无风湿外邪侵犯者,不宜服。”①治外感头痛:蚕沙、白芷、大黄各15克。共研细末,调葱汤外敷(《泉州本草》)。②治风湿痛或麻木不仁:晚蚕沙30克。
煎汤,1日3回分服,临服时和入热黄酒半杯同服(《现代实用中药》)。③治半身不遂:蚕沙2硕。以2袋盛之蒸熟,更互熨患处。仍以羊肚、粳米煮粥,日食1枚,10日即止(《本草纲目》)。
④治烂弦风眼:以真麻油浸蚕沙2、3宿,涂患处(《陈氏经验方》一抹膏)。⑤治迎风流泪:蚕砂(炒)120克,巴戟(去皮,用练肉)、马蔺花(去梗)各90克。为细末。
每服6克,无灰酒,不拘时候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