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牡丹
书籍:中医辞海中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069页(320字)
中药名。
见《本草纲目拾遗》。别名:大红袍,矮童子,大红花,野朱桐,鸡虱草。为马鞭草科植物臭牡丹Clerodendron bungei Steud.的茎、叶。分布于河北、河南、陕西、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等地。
夏季采收,晒干。《福建民间草药》:“辛,温,有小毒。”味辛,性平。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治痈疽、疗疮、乳腺炎、关节炎、湿疹、牙痛、痔疮、脱肛。内服:煎汤,9~15克(鲜者30~60克);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熏洗。叶含生物碱。
现代临床用于湿疹及定位性药疹,将臭牡丹根、茎、叶晒干研粉,并将药粉夹于单层纱布内,以温水浸湿,敷于患处,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