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胸膜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087页(1390字)

病名。

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腔层胸膜与脏层胸膜之间的炎症。本病大多继发于肺部或胸膜的病变,当位于胸膜附近的肺部发生各种炎症时,胸膜往往受累及而发病,少数情况下胸膜炎也可通过血行感染而引发。

以结核性胸膜炎最为多见。中医无胸膜炎这一病名。

根据其临床表现,咳嗽、咳痰、胸肋痛等,其分散见于中医书籍有关“咳嗽”、“悬饮”、“胸痛”等病的论述之中。《内经》:“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声,甚则唾血,……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箾下满。”《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夫饮有四,……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西医认为干性胸膜炎往往由肺结核蔓延至胸膜所致。

渗出性胸膜炎是干性胸膜炎的进一步发展,多发生在初次感染结核后期,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肺。起因多由于素体虚弱,或原有慢性疾患,肺虚卫外不固,毒邪侵袭所致。邪犯胸肺,肺气失宣。因足厥阴肝经布于胸胁,肝经为毒邪所扰,故疏泄失职,气机不利。

肺失宣降,通调失职,水液代谢失常,饮停于胸胁,络脉不和;饮阻气郁,气不行血,则痰瘀互结,气郁日久化火伤阴或耗损肺气,最后导致脾肾俱虚。《症因脉治》:“悬饮之因,饮食不节,水浆不忌,脾肺不能运化,水流在胁下,上攻肺家,故咳而吐,气逆,阻绝肝胆生升之令,是以痛引胸胁,而成悬饮之症矣”。

根据临床症状:干性胸膜炎起病往往较急,常有发热、干咳、胸痛、气促等;渗出性胸膜炎当胸液急性大量产生时,压迫心肺及血管,出现气急、心悸、口唇紫绀等,结合体征、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中医辨证:①邪犯胸肺,素体虚弱,肺虚卫外不固,毒邪侵袭,犯于胸肺,故见恶寒发热;肺气失宣则咳嗽,痰少;胁为肝经所布之处,外邪侵袭,肝失疏泄,气机不利则见胸胁刺痛,咳嗽加剧,邪郁少阳,胆汁上溢则口苦咽干;舌苔薄,脉弦数为邪郁少阳之征象。

②饮留胸胁,外邪失解,郁于胸胁,则肺失通调,水液代谢失常,饮停胸胁,故见胸胁疼痛较前减轻,饮在胸腔故胁肋胀满隆起;水饮上迫于肺,则胸闷、咳嗽、气急、不能平卧;舌苔白腻,脉沉弦,为水饮停聚之候。③痰瘀互结,饮邪久留,气机不利,故见胁肋疼痛,胀闷不舒,呼吸欠畅;气滞血脉痹阻,故胁部刺痛,甚则经久不愈,饮聚成痰,痰瘀互结,可见胸廓变形、下陷;舌黯苔滑,脉弦涩,乃痰瘀互结之候。

④阴虚内热、悬饮久留胁下,气郁化热伤阴,故见咳嗽少痰、口干咽燥;阴虚则内热,可见午后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胸胁闷痛为经气不利所致;久则阴伤至极,可见形体瘦削;舌尖红,苔少,脉细数。⑤脾肾两虚,悬饮不去,日久耗伤正气,脾运不健,久则虚弱,脾虚不能养肾,久则肾气也虚,证见气短乏力,神疲,纳差,腰膝酸软;脾肾两虚,气不化水则小便不利,或见面浮肢肿;肺气不利,则呼吸、咳嗽胸胁引痛;舌淡苔白、脉弱。西医治疗,干性胸膜炎,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抗结核药物治疗,渗出性胸膜炎,除上法外、应配合胸腔穿刺抽液,糖皮质激素治疗等。中医治疗属于邪犯胸肺者,治宜和解少阳、理气通络。方用柴桔半夏汤加减;属于饮留胸胁者,治宜健脾利湿,化气行水。方用加味五苓散;属于痰瘀互结者,治宜化痰祛瘀、理气和络。

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属于阴虚内热者,治宜滋阴清热、化痰理气。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属于脾肾两虚者,治宜健脾补肾、益气化饮。方用参苓白术散合七味都气丸加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