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病毒性心肌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113页(1868字)

病名。

是因病毒感染引起心肌发生炎性病变的一种病证。病毒性心肌炎轻者呈局灶性病变,可无症状而完全恢复。重者心肌细胞水肿、坏死,可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猝死或转为慢性。根据本病病因及临床特点,属于中医“温热毒”“时行毒”“温毒”“心悸”“怔忡”等范畴。

西医认为,各种病毒通过粪至口途径,偶尔也从空气传播。发病以夏秋季为高,病毒感染后30%~55%发病,发病机理不十分清楚,可能是病毒对心脏的直接作用,也可为病毒对心肌的作用,侵犯心肌、心内膜和心包膜,并在细胞内繁殖,损伤细胞。也有人认为是抗原抗体作用的结果。在心肌表面形成新抗原和特异性抗体,在抗体参与下,抗原抗体相互作用而产生心肌细胞炎性改变。

中医谓之毒邪,(内经称为“毒气”)。

历代医书中又称疫疠毒、湿热毒、时行毒、热毒、温毒、寒毒、燥毒、非时寒暑、疾风、淫雨及山岚瘴气等,均属产生病毒之原因。毒邪从口鼻而入侵犯人体,随其所在脏腑经络部位而出现种种症状。毒邪常伴随外感六淫之邪侵袭人体,外邪首先犯肺损心。

所以本病起始多有发热症状,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然后入里。也有由饮食所伤,开始多有腹泻史,系饥饱无度或暴饮暴食损伤脾胃之气,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蕴热而使病毒伺机得以滋生,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果先天禀赋不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或后天失调,卫外之气不足,表虚而感受外邪。毒邪得以侵袭人体首先犯肺。

肺病及心,耗气损阴,阴虚火旺,虚火妄动,上扰心胸而有心悸、怔忡、烦躁失眠。心气虚衰,鼓动血脉无力,血脉不能周行于身而有气短、乏力、血瘀。

病久阴阳两虚,甚则喘促不止,心跳骤停,猝然而死。病毒性心肌炎初起有发热、咽痛、全身酸痛、腹泻等症状,继而出现胸闷、憋气、胸痛、心悸、乏力、气短、头晕等,重度心肌炎很快发生心力衰竭或心原性休克。

体征有心率增快与体温升高不相称,心音异常,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

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电图、实验室检查异常。①急性期轻型、外感型,症见发热身痛、头痛、头胀、咽喉干痛、鼻塞流涕、咳嗽胸痛,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滑数。脾胃型,症见发热身痛、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大便溏薄,舌苔薄黄或黄腻,为脾胃湿热之证。

1周左右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喘促不安等症候。重型,起病急骤,除有外感、脾胃症候外常有心悸喘促、胸痛憋气、烦躁不安、尿少浮肿、面色苍白或紫绀,严重时汗出不止,四肢厥冷,甚至抽搐、昏迷,舌苔薄、质暗,脉细或结、代,重度时脉微弱欲绝。②恢复期,长短不一,短则不足1个月,长则不超过半年。

若心阴虚损,余热未尽者,证见午后低热、心悸心慌、口干舌燥、盗汗面红,舌红或红绛,苔薄或无,脉细数。

若气阴两虚者,证见午后低热、动则气短、纳呆腹胀、面色苍白,舌红苔薄,脉细或沉细数。若脾胃湿热,余热未清者,症见胃满腹胀、大便溏有恶臭、口渴纳呆,舌苔黄或黄厚腻,脉数。

③迁延期或慢性期,病程常在半年以上。若阴虚内热者,症见心悸怔忡、口干咽燥、手足心热、面颊潮红、盗汗,舌质红苔少,脉细迟或数。

若气阴两虚者,证见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心悸怔忡,口干盗汗、五心烦热,舌红苔薄白,脉细数结代或沉细。若心阳不振,证见精神倦怠、自汗或冷汗、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尿少浮肿,舌淡白苔薄,脉沉细或结代。若阴阳两虚,证见心悸怔忡、气短乏力、面色灰色、四肢清冷、大便溏泄、腰酸乏力,舌苔薄,脉细或结代。若气虚血瘀,证见心悸气短、胸闷胸痛、痛有定处,舌苔薄白、舌暗或紫暗有瘀斑瘀点,脉弦细。

若痰湿内阻,证见心悸怔忡、胸满憋气、咳嗽痰多、腹胀恶心,舌苔白腻,脉滑。西医治疗:促进心肌代谢药物,如三磷酸腺苷、辅酶A、肌苷、环化腺苷酸,细胞色素C、维生素C等及激素治疗,抗病毒治疗和其他治疗。

中医治疗:急性期,轻型,证属外感邪热,治宜清热解表。方用清营汤加减。证属脾胃湿热,治宜健脾利湿、清热解毒。方用温胆汤加减。

重型,治宜温肾纳气,方用济生肾气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恢复期,证属心阴虚损,余热未尽者,治宜清热养阴。方用青蒿鳖甲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

证属气阴两虚者,治宜补气养阴。方用补心丹加减。证属脾胃湿热者,治宜健脾利湿。

方用胃苓汤加减。慢性期,证属阴虚内热者,治宜养阴清肺。方用百合固金汤加减。证属气阴两虚者,治宜益气养阴。方用生麦散加减。证属心阳不振者,治宜温阳补心。方用参附汤加减。证属阴阳两虚者,治宜阴阳双补。方用济生肾气丸加减。

证属气虚血瘀者,治宜补气活血。

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证属痰湿内阻者,治宜健脾利湿。

方用健脾汤加减。

上一篇:病冷候导引法 下一篇:病毒性肝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