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114页(2840字)
病名。
是由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等肝炎病毒所致的以肝炎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好发于儿童及青壮年。甲型肝炎多流行于秋冬季节,乙型肝炎全年、散在发病。
根据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属中医“黄疸”“胁痛”“郁证”“积聚”“臌胀”等范畴。
西医认为引起本病的原因是由于人体感染了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等,使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还有间质细胞的增生和炎性细胞的浸润,而且病变弥散于整个肝脏。
中医虽然很早以前没有病毒性肝炎病名,但对其症状表现却有大量类似的描述。如关于黄疸的病因、症状,《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湿热相搏,……民病发瘅。”《伤寒论》:“伤寒瘀热在里,身心发黄”,“伤寒发汗已,身目发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后世医家据此将黄疸分为湿热阳黄与寒湿阴黄两大类,如《临证指南》:“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与胃之浊气并存,上不得越,下不得泄,薰蒸抑郁……身目俱黄,溺色为之变,黄如橘子色。阴黄之作,湿从寒化,脾阳不能化湿,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润于肌肉,溢于皮肤,色如薰黄”。
由此可见,黄疸是由于湿热(疫毒、热毒)乘脾胃导致功能失和,脾虚不能健运,湿气不能发泄,则郁蒸而生热。湿得热而益深,湿热瘀阻于血脉,损及肝胆,迫胆液外溢浸渍于肌肤,即出现色泽鲜明的阳黄。如湿热火毒炽盛,则黄疸加深,或衄血、呕血。
甚至毒热内陷营血,侵犯心包,则可出现躁动、谵语、神昏等急黄之症。如果患者素体阳虚,阳虚生寒,或外感寒湿之邪,湿从寒化,寒湿凝滞,瘀阻血脉,胆汁不能循其常道而溢于肌肤,则发为阴黄,其色晦暗。临证所见无黄疸型肝炎系湿热瘀阻偏于气分,胆汁尚能循其常轨泄利,不发生胆汁外溢。
因其湿热夹疫毒侵犯中州,脾虚湿热,运化失职,故出现纳呆腹胀,湿热邪毒蕴于肝,肝失疏泄,肝气郁结,以致胸胁胀痛,胃失和降,而见恶心、呕吐等症。
《医宗金鉴》:“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以水灌溉,若中土虚则木不升而郁”。湿为阴邪,最易伤阳气,脾阳受湿困阻而致脾虚。
土不荣木,木郁失达而致肝气郁滞。所以在病程迁延形成慢性肝炎阶段最易出现肝郁气滞、肝胃不和、肝郁脾虚等证候。
热为阳邪,易灼耗肝阴;或过用苦寒之药,苦寒化燥,或长期使用燥湿药,均可使肝阴被耗。“肝肾同源”,久病及肾,故致肝肾阴虚。如肝郁脾湿而脾阳不足,亦可成脾肾阳虚。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日久致气血两虚,气虚不能行血,加之肝瘀气滞,则血行郁滞而致血瘀。
若血瘀日久,则瘀结凝聚而成痞块等。西医对病毒性肝炎的辨病,主要根据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测及流行病学史,必要时作肝活体组织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后诊断。
将本病分为①急性肝炎,有黄疸型肝炎和无黄疸型肝炎;②慢性肝炎,有慢性迁延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③重型肝炎,有急性重型肝炎即暴发型肝炎,或亚急性重型肝炎即亚急性肝坏死;④淤胆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急、恶心呕吐、乏力、食欲不振、腹胀或发热,约一周后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消化道症状一般轻,要及时查肝功才能避免漏诊。急性重症肝炎往往在消化道症状出现后不久,黄疸不很明显时即出现精神症状。亚急性重型则以黄疸迅速加深及腹水、出血倾向为突出表现,或最后发生肝昏迷。慢性肝炎既往有肝炎病史,肝功能反复异常,症状时有时无。
慢性迁延性肝炎症状一般较轻,仅有SGPT反复升高。慢性活动性肝炎症状多明显,肝脾肿大、蜘蛛痣、肝掌等也常见。多次肝功能异常。淤胆型肝炎表现为黄疸持续不退,SGPT中度增高。
中医辨证分为湿热蕴结型:热重于湿者,症见身目俱黄,其色鲜明如橘子色,口干口苦,恶心厌油,不思饮食,上腹胀满,大便秘结或干燥,尿黄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大。湿重于热者,症见面目周身俱黄,其色较鲜明,口粘或淡,恶心纳呆,胸脘痞满,疲乏无力,便溏或粘滞不爽。
舌质淡而润,苔白腻,脉弦滑。寒湿困脾型,症见身目黄,其色晦暗,呕逆纳少,脘闷腹胀,畏寒肢冷,身体困倦,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腻或白滑。
热毒内陷又称急黄型,症见起病急骤,突然出现黄疸,心烦口渴,脘腹胀满,极度乏力,口有肝臭味,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伴高热病情迅速恶化,神昏谵语,衄血。舌质红绛,苔黄腻干燥,脉弦数或弦大。肝郁气滞型,症见两胁或右胁胀痛,痛无定处,胸闷腹胀,易急躁,时时太息,咽部似有物阻塞。舌质略红,苔薄白,脉弦。肝胃不和型,症见胃脘胀满或疼痛,两胁窜痛,灼心吞酸,嗳气呃逆,纳食减少或恶心呕吐,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肝郁脾虚型,症见两胁胀痛,腹胀午后为甚,肢困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
舌淡或暗红,苔薄白,脉沉弦。气滞血瘀型,症见两胁刺痛或痛有定处,胁下痞块,面色晦暗,赤缕红掌,皮肤甲错,妇女闭经或行经夹块伴小腹痛。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或舌下青筋怒张,脉弦涩。脾肾阳虚型,症见畏寒肢冷,面色不华或晦暗,少腹腰膝冷痛,肢胀浮肿,食少腹胀,便溏或完谷不化,或五更泄,小便清长或尿频。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沉细。肝肾阴虚型,症见腰膝酸软,足跟痛,手足心热,头昏目弦,两眼干涩,咽干口躁,失眠多梦,右胁隐痛,或伴低热,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气阴两虚型,症见全身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或苍白,累后胁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纳差腹胀,大便溏泻,舌质红或淡,苔薄白或无苔,脉沉细无力。痰湿互结型,症见虚胖无力,纳食香甜,右胁不适,大便粘滞不畅,苔白腻,脉弦滑。
湿热未尽型,症见身倦,右胁痛,腹胀,口苦,胃纳欠佳,或轻微黄疸,小便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西医治疗急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强调注意休息,饮食宜清淡,以及对症处理。慢性活动性肝炎,有抗病毒治疗,及免疫抑制疗法,用免疫调节剂,或促进肝功能修复的药物。重型肝炎要及时抢救,支持疗法,预防和治疗肝昏迷,治疗脑水肿,意识障碍和躁动不安者可酌情给予安定。
防治出血,肾上腺皮质激素与免疫调节剂合用。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疗法。
感染的处理,预防和治疗肾功能不全。中医治疗,若湿热蕴结属于热重于湿者,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茵陈蒿汤加味,或龙胆泻肝汤或茵陈栀子金花汤加减。
属于湿重于热者,治宜利湿清热,健脾和中,方用五苓散加茵陈,或平胃散加茵陈五苓散,或三仁汤。若寒湿困脾者,治宜温阳散寒,健脾利湿,方用茵陈术附汤。
若热毒内陷者,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救阴,方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若肝郁气滞者,治宜舒肝解郁,解毒活血,方用逍遥散加减。
若肝胃不和者,治宜疏肝解郁、和胃降逆,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若肝郁脾虚者,治宜疏肝解郁、健脾和中,方用逍遥散合四君子汤加减。
若气滞血瘀者,治宜行气活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若脾肾阳虚者,治宜温补脾肾,方用补中益气汤合肾气丸加减。若肝肾阴虚者,治宜滋补肝肾,活血养血,方用一贯煎加减。若气阴两虚者,治宜益气养阴,方用四君子汤合一贯煎加减。
若瘀湿互结者,治宜化痰祛湿,舒肝活血。见黄疸、阴黄、阳黄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