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126页(1428字)

为米、麦、黍、高粱等和曲酿成的一种饮料。

味甘苦辛,性温,有毒。入心、肝、肺、胃经。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治风寒痹痛,筋脉挛急,胸痹,心腹冷痛。《本草纲目》:“米酒,解肉、桐油毒,热饮之甚良。”“老酒,和血养气,暖胃辟寒”。“烧酒,消冷积寒气,燥湿痰,开郁结,止水泄。治霍乱,疟疾,噎膈,心腹冷痛,阴毒欲死,杀虫辟瘴,利小便,坚大便;洗赤目肿痛。

”内服:温饮,和药同煎或浸药。外用:淋洗,漱口或摩擦。阴虚、失血及湿热甚者忌服。①治冷气心痛:烧酒入飞盐饮(《本草纲目》)。

②治阴毒腹痛:烧酒温饮(《本草纲目》)。③治寒湿泻泄,小便清者:头烧酒饮之(《本草纲目》)。

④治霍乱转筋而肢冷者:烧酒摩搨患处(《随息居饮食谱》)。⑤治风虫牙痛:烧酒浸花椒粒,频频漱之(《本草纲目》)。

⑥治耳聋:酒3升,碎牡荆子2升。浸7日,去滓,任性服尽(《千金方》)。

⑦治咬疮:暖酒淋洗疮上,日三易(《广利方》)。⑧治妇人遍身风疮作痒:蜂蜜少许,和酒服之(《奇效良方》)。

酒的成分因原料、酿造、加工、贮藏等条件不同,其成分差异很大。在制法上可分为蒸馏酒(如高粱酒、烧酒)与非蒸馏酒(如绍兴酒、葡萄酒)。凡酒类都含乙醇。蒸馏酒除乙醇含量较高外,尚含高级醇类、脂肪酸类、脂类、醛类等;还含少量挥发酸和不挥发酸;糖类常不存在或少量。

高粱酒的总酸中含甲酸、乙酸、丁酸;脂类中有乙酸乙酯、丁酸乙酯、乙酸戍酯、丁酸戍酯,另有微量缬草酸、已酸、辛酸、壬酸、癸酸及月桂酸等酸的酯类;还含少量的戍醇、丁醇、丙醇。绍兴酒成分为水、乙醇、麦芽糖、葡萄糖、糊精、甘油、酸类、含氨物质等。

在酸类中有乙酸、乳酸、氨基酸、琥珀酸等。也含酯类、醛类、矿物质。

葡萄酒除水分、乙醇外,还含酸类、甘油、转化糖、葡萄糖、糊精、树胶、无机盐等。在酸类中,挥发酸有甲酸、乙酸,不挥发酸有酒石酸、苹果酸、琥珀酸、鞣酸、乳酸。红葡萄酒还含有色素:红色的锦葵花素-3-葡萄糖甙及其甙元锦葵花素,其它色素有槲皮素的糖甙等。酒含乙醇饮料。乙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与麻醉药相似,但由于它引起的兴奋期太长,大量则导致延髓麻痹而安全度不够,因而不能用作麻醉药。乙醇的兴奋作用是大脑抑制功能降低的结果。

中等量的乙醇可扩张皮肤血管,故常致皮肤发红而有温热感。但作为御寒药,实属不当,因寒冷时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是一种保护性反射;饮酒后抑制了血管运动中枢,皮肤血管扩张而使大量的热量损失,更增加冻伤的危险性。

中等量乙醇对心脏功能并无影响。大量则可麻痹延脑中枢而导致循环衰竭。慢性酒精中毒之心血管障碍,有人认为是与营养不良或维生素缺乏有关。乙醇含量较低的酒类(10%以下),可增加胃液的分泌,胃酸分泌也增加,故溃疡病患者不宜饮。

高浓度的酒(20%以上)则抑制胃酸分泌,减弱胃蛋白酶的活性。40%以上则对胃粘膜有强烈刺激,喜饮烈性酒者多患慢性胃炎。乙醇所引起的呕吐、恶心,主要是其体内代谢的中间产物乙醛刺激呕吐中枢所引起。局部涂擦皮肤加速热的挥发,可用于高热病人。

高浓度的乙醇可使细胞原浆脱水并发生沉淀,故有收敛及刺激作用,其杀菌以浓度70%最强,低于60%或高于80%者功效皆较低。

乙醇急性中毒时,轻者可表现为兴奋和呕吐,重者陷入昏睡状态,应洗胃或注射咖啡因,也可用麻黄碱、苯丙胺等,并注意保温。慢性中毒的患者表现为震颤性麻痹,智力减退,慢性胃炎,心、肝、肾变性,肝硬变,多发性神经炎,视神经炎等。

上一篇:凉燥 下一篇:中医辞海中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