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猪苓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354页(1222字)

中药名。

出《神农本草经》。别名:豕零,豨苓,地乌桃,野食,猪屎苓。

为多孔菌科植物猪苓Polyporus umbellatas(Pers.)Fr.的干燥菌核。菌核呈长形块或不规则块状,有的呈姜状,稍扁,表面凹凸不平,棕黑色或黑褐色,有皱纹及瘤状突起;断面呈白色或淡褐色,半木质化,较轻。

子实体从地下菌核内生出,常多数合生,菌柄基部相连或多分枝,形成一丛菌盖,伞形或伞状半圆形,直径达15厘米以上。菌盖肉质,干后硬而脆,圆形,宽1~3厘米,中部脐状,表面浅褐色至红褐色。

菌肉薄,白色。菌管与菌肉同色,与菌柄呈延生;管口多角形。

孢子在显微镜下呈卵圆形。生长在山林中柞树、枫树、槭树的根上,性喜松软凸起不易长草的土壤中,雨季常在凸起处生有一茎多头蘑菇状的子实体。

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南方全年可采,北方以夏、秋两季为多。

挖出后去掉泥砂、晒干。放干燥通风处。猪苓隐生于地下,地上无苗,寻找较困难,据经验,凡生长猪苓的地方,其土壤肥沃,发黑,雨水渗透也快,小雨后地面仍显干燥。

药材为干燥的不规则的长形块状或近圆形块状,大小粗细不等,长形的多弯曲或分枝如姜,长约10~25厘米,径约3~8厘米,圆块状的直径约3~7厘米。外表面灰黑色或棕黑色,全体有瘤状突起及明显的皱纹。质坚而不实,轻如软木,断面细腻,白色或淡棕色,略呈颗粒状。

气无,味淡。以个大,外皮黑褐色光亮、肉色粉白、体较重者为佳。

主产于陕西、河南、河北、四川、云南。味甘淡、性平。

入脾、肾、膀胱经。利尿渗湿。

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泄泻,淋、浊,带下。《神农本草经》:“主痎疟,利水道。”《药性论》:“解伤寒温疫大热,发汗,主肿胀,满腹急痛。”《本草纲目》:“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小便不利。”内服:煎汤,6~8克;或入丸、散。无水湿者忌服。

①治妊娠从脚上至腹肿,小便不利,微渴引饮:猪苓150克,研末,以熟水服方寸匕,日3服(《子母秘录》)。②治痎疟不分新久:猪苓30克,茯苓15克,柴胡12克,半夏9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2枚。水3碗,煎1碗,未发前服,渣再煎,发后服(《方脉家宝》)。③治子淋:猪苓150克。捣筛,以白汤3合,和方寸匕为1服,渐至2匕,日3夜2,尽,不瘥,宜转下之,服甘遂散(《小品方》)。成分:含麦角甾醇、生物素、糖类、蛋白质。

药理研究表明:①利尿作用:健康人口服猪苓煎剂5克,6小时内尿量增加62%,氯化物增加45%。猪苓含钾量不高(30%),亦不稀释血液,其利尿作用可能由于抑制了肾小管对电解质和水的重吸收。五苓散煎剂静脉注射于犬,在增加尿量的同时,增加钠、钾、氯离子的排出,醇提水溶液给大口服亦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其组成药物中以桂枝利尿较显着。

②抗菌作用:猪苓的醇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猪苓 1.菌核 2.子实体

上一篇:猪肠 下一篇:猪苓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