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原
书籍:中医辞海上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37页(489字)
基础理论名词。
出《灵枢·九针十二原》。原为本原、原气之意,指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腧穴,该穴为脏腑元气经过或留止部位。
其内容有两种说法:一为《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述:五脏各有原穴左右各一,加之膏、肓原穴各一,合为十二原。肺原太渊,心原大陵,肝原太冲,脾原太白,肾原太溪,膏原鸠尾,肓原脖映。
二为《灵枢·本输》、《难经》及《针灸甲乙经》所述:十二经皆有原穴,故称十二原。即除上述五脏原穴外,大肠原合谷,胃原冲阳,小肠原腕骨,膀胱原京骨,三焦原阳池,胆原丘墟,心包原大陵(心原神门)。历代从后说将十二原视为十二经之原穴。同时,心肝脾肺肾五阴经之原穴,又称“五输穴”,张介宾《类经图翼》解释为“阴经之输并于原”,即阴经“以输为原”的原因。
而阳经六腑除各经输穴外,另有原穴。原穴的临床意义在于:不仅具有祛邪除病之功效,而且能够补虚固本,使原气(元气)通达旺盛,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其二,脏腑疾病多取相应原穴治疗,《难经·六十六难》:“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十二原穴是针灸治疗中常用的重要腧穴。见原穴条及各原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