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茴香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70页(1487字)
中药名。
出《品汇精要》。别名:大茴香,八角香,八角大茴,舶上茴香,八角。
为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 Hook.f.的果实。常绿乔木,高10~14米,树皮灰色至红褐色。
单叶互生。革质,披针形至长椭圆形,长6~12厘米,宽2~5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下面疏被柔毛,叶脉羽状,中脉下陷,侧脉稍凸起;叶柄粗壮。
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1.5~3厘米;花圆球形,花被肉质;萼片3,黄绿色;花瓣6~9,排成2~3轮,淡粉红色或深红色,广卵圆形或长圆形;雄蕊15~19,成2~3轮,心皮8~9,分离,花柱短,基部肥厚,柱头细小。蓇葖果成星芒状排列,幼时绿色,成熟时红棕色,星状体径约2.5~3厘米,开裂。种子扁形,棕色有光泽。第一次花期2~3月,果期8~9月。第2次花期在第一次果期之后,第二次果期为翌年2~3月。生长于土壤疏松的阴湿山地。
野生或栽培。分布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台湾等地。每年采收2次,第1次为主采期,在8~9月间,第二次在翌年2~3月间。
采后,微火烘干,或用开水浸泡片刻,待果实转红后晒干。
干燥果实,常由8个(少数有6~13个)蓇葖集成聚合果,放射状排列,中轴下有一钩状弯曲的果柄。蓇葖果小艇形,长5~20毫米,高5~10毫米,宽约5毫米,顶端钝尖而平直,上缘开裂。果皮外表面红棕色,多数有皱纹,内表面淡棕色,有光泽,内含种子1粒。种子扁形,长7毫米,宽4毫米,厚2毫米;种皮棕色或灰棕色,光亮,一端有小种脐,旁有明显珠孔,另一端有合点,种脐与合点之间有淡色的狭细种脊。
种皮质脆,内含白色种仁,富油质。味微甜,有特殊香气。以个大、色红、油多、香浓者为佳。主产广西、广东、云南等地。
味辛甘,性温。入脾、肾经。
温阳,散寒,理气。主治中寒呕逆,寒疝腹痛,肾虚腰痛,干湿脚气。
内服:煎汤3~6克;或入丸、散。阴虚火旺者慎服。
①治寒凝气滞,少腹冷痛,脘腹痞满,用暖脐膏,加温软化,贴于肚脐上。组成:八角茴香、小茴香、当归、白芷、乌药、木香、香附、乳香、没药、母丁香、肉桂、沉香、麝香。②治中焦气滞寒凝,脘腹疼痛,用七香止痛丸。
组成:八角茴香、盐炒小茴香、川木香、木香、沉香、降香、丁香、乳香、藿香。
糊丸,每20粒重1克,1次3~6克,日2~3次口服,小儿酌减(上2方见《中国药物大全·中药卷》)。③治小肠气坠。
八角茴香,小茴香各9克,乳香少许。水煎服取汗(《仁斋直指方》)。④治疝气偏坠。大茴香末30克,小茴香末30克。
用猪尿泡一个,连尿入末于内,系定罐内,以酒煮烂,连胞捣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白汤下(《卫生杂兴》)。
⑤治大小便皆秘,腹胀如鼓,气促。大麻子(炒、去壳)15克,八角茴香7个。
上作末,生葱白7个,同研煎汤,调五苓散服(《永类钤方》)。⑥治腰痛如刺。
八角茴香(炒研)每服6克,食煎盐汤下。外以糯米1~2升,炒热,袋盛,拴于痛处(《简便单方》)。
果实含挥发油(茴香油)约5%,脂肪油约22%,及蛋白质、树脂等。茴香油的主要成分是茴香醚,含量在80%~90%左右;尚含有少量茴香醛、茴香酸、甲基胡椒酚、茴香酮、蒎烯、水芹烯、柠檬烯、1,8-桉叶素、黄樟醚等。叶含挥发油约1%,主要成分是茴香醛及茴香醚。八角茴香的醇提物在体外对革兰氏阳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等的抑制作用与青霉素钾盐20单位/毫升相似;对革兰氏阴性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霍乱孤菌及伤寒、副伤寒、痢疾杆菌等的抑菌作用与硫酸链霉素50单位/毫升相似;对真菌的抑菌作用大于1%的苯甲酸及水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