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上册

三焦学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150页(789字)

基础理论名词。

用以阐明三焦所属脏腑的病机变化及辨证施治的学说,称为三焦学说。三焦学说导源于《内经》、《难经》,而发展于温热学派,尤为清代医家吴鞠通所倡导。

《内经》、《难经》首用三焦概念将胸腹分为上、中、下三部,即胃上口至胸膈为上焦,胃中脘位处中焦,回肠、膀胱居于下焦。如《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难经·三十难》:“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当膀胱上口”。同时,《内经》《难经》论及了三焦的功能。

如《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难经·三十一难》进一步指出上、中、下焦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如上焦“主内而不出”,中焦“主腐熟水谷”,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导也”。到了金元时期,随着温病学的发展,对三焦病机的研究,更加广泛深入。

例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河间,不仅从多方面论述了外感、内伤疾病的三焦病机变化,他还根据三焦病变作为外感热病的分期,而上焦为其初期,中焦为其中期,下焦是其后期。如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小儿斑疹论》中称斑疹“首尾不可不下,首曰上焦,尾曰下焦”,其论首曰上焦者,即指疾病的初期,尾曰下焦,即指疾病的后期。

时至清代,逐步形成了以卫气营血和三焦病机为核心的温病学理论体系。如喻嘉言强调温疫的三焦病机定位,他在《尚论篇·驳正序例》中说:“然从鼻从口所入之邪,必先注中焦,以次分布上下”。对温病学作出贡献的叶天士,在创立卫气营血理论阐明温病病机的同时,并论及了三焦所属的脏腑病理变化及其治疗方法。

继叶氏之后,着名温病学家吴鞠通系统论述了三焦所属脏腑的病机及其相互传变的规律,同时依据病机确立了三焦辨证纲领和总结出了相应的治疗方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