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上册

大动脉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192页(886字)

病名。

又称多发性大动脉炎或缩窄性大动脉炎。为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且常为闭塞性的,非特异性炎变,造成狭窄或闭塞。因病变侵犯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亦不同。

其中以头和臂部动脉受累引起的上肢无脉症最多见,其次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受累引起的下肢无脉症。本病属于中医的“头痛”“眩晕”“发热”“中风”“脉痹”“伏脉”“无脉”等范畴。西医认为本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为由于感染引起的血管壁变态反应或自身免疫反应所致。

中医则认为本病是由于外邪侵袭,尤其是寒邪为患。寒为阴邪,伤人阳气,阻碍气血运行,使经脉收缩,脉微欲绝。

也有因为热邪,郁热极深,反见假寒之象,脉涩滞之甚,但伏而非伏。另外气滞血瘀或气虚血瘀,引起的剧烈疼痛,可以有血脉不通,出现伏脉,称之为痛极则脉伏,痛止则脉出。总之寒凝、热邪为本病的发病原因,气虚、阳虚为本病的内在原因,而七情、饮食、气候变化为本病的诱因。中医辨证分为:心肾阳虚,阳气衰微型,神疲乏力,手足发凉,头晕气短,自汗出,舌苔薄舌质淡,舌体胖,脉细弱或伏(单伏或双伏)。

阴虚火热型,发热口渴,咽干咽痛,头晕头胀,视物不清,盗汗,舌苔薄或薄黄,脉细数或伏脉。肝阳上亢,头晕头痛,烦躁易怒,肢体麻木或有偏瘫,心悸怔忡,舌苔薄黄或腻,脉细弦或伏。

风湿热痹型,发热口渴,关节疼痛,全身酸楚,疲乏无力,口渴欲饮,苔薄,脉细数或伏。气滞血瘀型,胸闷心痛,肢体麻木或疼痛,烦闷不安,舌苔薄,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或伏。

西医治疗活动期主要使用激素类药物。另外根据不同病情使用血管扩张剂,改善血液流变性及微循环、蛋白酶类药物,降压药物等。

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采用手术治疗。中医治疗属心肾阳虚者治宜温补心肾,方用四逆汤加减。属阴虚火热者治宜滋阴清热,方用青蒿鳖甲汤加减。

属肝阳上亢者治宜平肝潜阳,方用平肝熄风汤加减。

属风湿热痹者治宜清热宣痹,方用小活络丹合白加桂枝汤加减。属气滞血瘀者治宜理气活血,方用桃红饮加减。

其它疗法如针灸之体针、耳针,另外还有单方验方等,对于本病要早期发现及时处理与本病有关的因素。

上一篇:大安神丸 下一篇:中医辞海上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