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上册

上呼吸道感染*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248页(1506字)

病名。

又称感冒,简称上感。是指病毒感染于人体,局限于鼻腔及咽喉的疾病。部分有细菌混合感染,其症状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喷嚏为主,是一种最常见的传染病。一般病势轻、病程较短、预后较好,但常继发其它许多疾病,中医亦称“伤风”。

感冒一词。出于《和剂局方》:“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中医认为感冒是由于六淫之邪乘人体抵抗外邪能力下降时,袭于肌表而犯肺卫所致。风邪为六淫之首,但由于不同的季节,不同区域,往往也挟杂着四时不正之气。

人体常由于劳累、精神刺激(七情)、雨淋使正气不足,腠理疏松,卫外不固,外邪则乘虚而入,亦即《素问》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内外因也往往互为因果。

此外中医认为人的体质不同,其对感受外邪的反映有别,如阳虚之体易感受风寒;阴虚之体易感受风热、燥热;痰湿偏盛之体易感受湿邪。外邪袭表,肺卫失和,邪正相争,故可见发热恶寒或恶风、咳嗽、鼻塞、喷嚏、咽痛、流涕等临床表现。

西医认为本病的主要症状是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潜伏期为数小时或1~3日。临床表现为鼻腔粘膜充血、流鼻涕、或见咽痛、头痛、音哑、咳嗽,除少数人体温有低热、咽红外,基本无异常体征。可并发肾小球肾炎、风湿热、中耳炎、急性支气管炎等病。中医辨证多属实证。风寒感冒,恶寒发热,无汗,咽痛咽痒,流清涕,鼻塞,咳嗽,痰少清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如挟湿邪则身热不扬,头重如裹,肢体酸痛而重,或有胸闷、泛恶、纳呆、口淡、苔腻等里证,脉多浮弦。风热感冒,风为阳邪,阳从热化,邪蒸于表,故有身热恶风;风热上干于头故头痛而胀;肺失清肃,故咳嗽黄痰;风热熏于清道则咽干肿痛,口渴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夏令感冒,多挟当令暑湿之邪,故又见汗出,心烦口渴,舌苔黄腻,脉濡数。若风热郁蒸,津液丢失而化燥,或秋燥当令,又常兼有燥邪,可见烦热、口干、欲饮,唇鼻干燥,干嗽无痰,舌红少津,脉弦细。本病单纯虚证较少见,多虚中夹实。气虚感冒,素体气虚或老年人表阳不固,腠理不密,外邪易侵肌表,营卫不和,则可见恶寒发热,但一般热势不盛,时觉形寒自汗。

气虚之体,风寒之邪偏多,咳嗽,头痛,鼻塞,痰白清稀,语声低怯,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浮无力。阳虚感冒,素体阳虚,易感受风寒之邪。老年人患本病多属此证。恶寒重,发热轻,自汗多,阳气耗散,则恶寒蜷缩,全身骨节酸痛,面色白,舌淡胖,苔薄白,脉不浮多为沉细。

血虚感冒,素有血虚,多由呕血、咯血、产后血亏,或外伤出血之后又感风邪所致,症见身热,恶风,头痛,无汗或少汗,心悸,头晕,耳鸣,面色无华,指甲苍白,舌淡,脉细,或浮而无力。阴虚感冒,素体阴虚,多伴有宿痰,肺中燥热,易为风热之邪所侵袭,而症见发热恶风,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或手足心热,干嗽少痰或无痰,热伤血络则常见痰中带血或咳血,舌质红,脉细数。虚证感冒按以上气虚、阳虚、血虚、阴虚分类,如见气阴两虚、气血两虚、阴阳两虚兼有复感外邪者,应审慎辨证,不可偏执一端。西医当前尚无特异的有效治疗方法,只限于对症治疗,如发热、头痛可用阿司匹林、复方阿司匹林等。

中医治疗属风寒感冒者,治宜解表散寒、辛温宣肺。方用荆防败毒散加减。属风热感冒者,治宜辛凉解表、祛风清热。方用银翘散加减。

属气虚感冒者,治宜益气解表。用参苏饮、玉屏风散等方。属阳虚感冒者,治宜温阳解表。常用桂枝汤加熟附片、葱白、干姜、肉桂等。

属血虚感冒者,治宜养血解表。用当归补血汤加味。

属阴虚感冒者,治宜滋阴解表。用加减葳蕤汤化裁。亦可针灸风池、大椎、太阳、列缺、迎香等穴位。还可根据不同病情选用感冒退热冲剂、板蓝根冲剂、羚翘解毒丸、银翘解毒片等药。

上一篇:上实下虚 下一篇:中医辞海上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