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上册

日本血吸虫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599页(1131字)

病名。

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于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寄生虫病,由皮肤接触有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流行于长江两岸,夏秋季发病较多,根据本病临床表现、流行特点,属于中医温病学中的“暑温”、“湿温”的范畴。慢性及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表现为腹泻、肝脾肿大、腹水及腹壁静脉曲张,则类同杂病中的“下利”及由虫毒引起的“蛊毒”和“蛊胀”等证。中医认为虫毒为血吸虫病的病因。虫毒从肌肤侵入人体后,主要损伤脾胃,水溢内生,蕴而化湿,温热交蒸,则热势绵绵。湿热与虫积蕴结肝脾,阻遏气机,则腹痛腹泻,胁下痞块。此病晚期,由于虫毒入脏,首先犯肝,虫毒侵蚀,肝受阻郁,肝络阻塞,血瘀气滞。

日久则肝病传脾,脾内气血运行受阻,气血瘀滞,积聚成块。脾病又可及肾,脾肾双虚,水湿停滞而见水肿、膨胀、消瘦。

肝脾同病,则肝不藏血,脾不统血,藏统失司,血溢离经,则可见各种失血证如吐血、便血等。本病常见证候及其表现特点 ①邪郁肺卫(多见于血吸虫病侵袭期)证见发热,微恶寒,咳嗽,或身布风疹。苔白、脉浮。②邪郁少阳 证见寒热往来,朝轻暮重,入夜汗出,热势渐退,但继而复热,胸闷胁痛,口干不欲饮,恶心欲吐,尿黄,便溏。

苔黄而腻,脉滑数。③邪阻脾胃 证见发热,神情迟钝,两耳失聪,脘痞纳呆,恶心欲吐,大便稀薄,腹痛腹泻,可作痢疾状,便脓血。

苔黄腻,脉滑数。

④湿滞血瘀 证见腹泻持续,粘便血便,腹部胀痛,食欲欠佳,面色不泽,倦怠乏力、肤干饥瘦、肝脾肿大。舌质淡紫、苔腻,脉细弦或细涩。⑤瘀血内阻 证见腹大坚硬,腹壁静脉曲张,胸胁胀痛,形体消瘦,面色黯黑,食欲减退,大便失常。

身有蜘蛛痣,唇龈紫斑。舌有紫块,苔薄白,脉细涩或弦小。晚期还有脾肾阳虚及肝肾阴虚。本病急性期主要辨证的关键在于虫毒入脏,湿热交蒸而蕴结,肝经阻塞,血瘀气滞,以实证为主。

主要鉴别是湿重或热重。湿重者,口粘不渴,面色苍白淡黄,胁下痞块明显,有胀痛。

热偏重,则口干欲饮,腹胀难忍,舌质红,苔多黄腻。病邪久留不祛,正气受损,肝脾同病,血瘀气滞,藏统失司。

病至后期,虽以正气虚为主,但多虚中有实。蛊病腹水的原因由虫毒所致。

病位在肝,累及脾肾,多以血瘀气滞表现为主。常见面色灰黯、蟹爪纹路较多,舌质绛有紫斑、苔腻。

应注意与水病膨胀相区别。治疗上,西医应用抗血吸虫药物,如吡喹酮、硝硫氰胺(7505),呋喃丙胺,锑剂等药。

积极治疗并发症及对症治疗。中药治疗,邪郁肺卫者,治以疏表宣肺。常用荆防败毒散加减。邪郁少阳者,治以清解少阳,和解利湿。

常用蒿芩清胆汤加减,邪阻脾胃者,治以清热化湿,宣窍泄热。常用连朴饮合菖蒲郁金汤加减。湿滞血瘀者,治以燥湿祛瘀。

以平胃散合丹参饮加减,另外也可采用一些单、验方。也可针灸治疗。

上一篇:日月 下一篇:中医辞海上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