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上册

乌蔹莓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688页(1218字)

中药名。

出《唐本草》。别名:五叶莓、五叶藤、五草。为葡萄科植物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Thunb.)Gagn.的全草或根。多年生蔓生草本。

茎紫绿色,有纵棱,具卷须,幼枝有柔毛,后变光滑。叶为掌状复叶,具小叶5枚,排列成鸟爪状,中间小叶椭圆状卵形,长4~6厘米,宽2.5~3厘米,小叶柄长2~3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或圆形,两侧的4枚小叶渐小,成对着生于同一小叶柄上,但又各具小分叶柄,小叶的边缘具均匀的圆钝锯齿,总叶柄长3~5厘米。

聚伞花序腋生,横径6~15厘米,序梗长3~12厘米;花小,黄绿色,具短梗;萼杯状;花瓣4,卵状三角形;雄蕊4,与花瓣对生,花药长椭圆形;雌蕊1,子房上位,2室。浆果倒圆卵形,横径约7毫米,成熟时黑色。种子2~4粒。花期6月,果期8~9月。

生长于旷野、山谷、林下。分布华东、中南及西南各地。

此外,尚有变种毛叶乌蔹莓Cdyratia japonica(Thunb.)Gagn.var.pubifolia Merr.et Chun的全草。广西民间称为“红母藤”,亦同等入药。夏、秋采收。味苦酸,性寒,无毒。

入心、肝、胃三经。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治痈肿,疔疮,痄腮,丹毒,风湿痛,黄疸,痢疾,尿血,白浊。内服:煎汤,15~30克;研末、浸酒或捣汁。外用:捣敷。

①治一切肿毒,发背、乳痈、便毒、恶疮初起者:五叶藤或根1握,生姜1块。捣烂,入好酒1盏,绞汁热服,取汗,以渣敷之。用大蒜代姜亦可(《寿域神方》)。

②治无名肿毒:乌蔹莓叶捣烂,炒热,用醋泼过,罨患处(《浙江民间草药》)。③治肺劳咳血:乌蔹莓根9~12克,煎服。或加侧柏、地榆、青石蛋各9克,同煎服(《浙江民间草药》)。全草含阿聚糖、粘液质、硝酸钾、甾醇、氨基酸、酚性成分、黄酮类。根含生物碱、鞣质、淀粉0.588%、粘液质、树胶。果皮中分出乌蔹莓素。

药理实验表明:水煎剂31毫克/毫升,试管内能抑制钩端螺旋体的生长。临床报道①治疗化脓性感染:取新鲜全草或茎叶洗净,捣烂如泥,敷于患处。

或取叶、根研成细末,和凡士林调成20%的软膏;或取其原汁烘干碾粉外用,每日换药1次。

治疗疖肿、痈、蜂窝组织炎、化脓性淋巴结炎、外伤感染创口、烧伤感染残余创面、脓疱疮、天疱疮、冻疮溃烂、湿疹、皮炎等,具有消肿止痛、祛瘀生新的作用。对一般早中期疖、痈等化脓性感染,敷后即感到清凉舒服,经1~2次即可见炎症消退;对破溃或化脓创面,治疗后脓液明显减少,肉芽新鲜,加速上皮生长。鲜草捣泥外敷也可用于关节扭伤和软组织挫伤。

也可配成1∶1或1∶2的鲜草煎剂内服。②用于接骨及消肿:取洗净泥沙、剔去硬结的新鲜根1斤,糯米饭半碗,千捶成膏敷患处。

或在秋冬时采根洗净切片晒干,研成粉末,密封,用时以白酒调成糊状敷于患处。一般敷药12~24小时,如局部感灼热应立即换药,否则容易发泡。

治疗关节炎时,一般敷3~7天即可。

上一篇:乌痧 下一篇:乌雌鸡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