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上册

甲型肝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906页(1101字)

传染科病名。

甲型肝炎是由甲肝病毒(RNA病毒)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多发于儿童和青年,主要由污染而传播,甲型肝炎无慢性阶段,亦不会导致原发性肝细胞癌。甲肝在我国发病率较高,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人口甲肝抗体的平均阳性率约为71.11%,尤其是黄河以北地区,凡20岁以上的青壮年几乎90%以上为甲肝抗体阳性。病因病机:急性甲肝患者的粪便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甲肝病毒颗粒存在于肝细胞浆的小泡及枯否氏细胞的胞浆中,甲肝病毒在体外培养时并不产生细胞病变,而且人体感染甲肝病毒后,肝细胞的病理损害与病毒抗体几乎同时出现,并作有排毒量减少,因此,可以认为甲肝的肝脏损害主要是由于免疫病理的作用,而不是甲肝病毒的直接细胞病理作用,患过或感染过甲型肝炎者可以产生对此型肝炎比较持久的免疫力。

临床表现:前驱期症见发热,关节疼痛与关节炎,肌肉疼痛,皮疹。黄疸前期症见咽痛,流涕,咳嗽,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兴奋,易怒,失眠等。

黄疸期症见尿色加深,结膜及皮肤粘膜黄染,皮肤瘙痒,大便变浅,抑郁,肝脏肿大,压痛,脾脏和淋巴结肿大等。恢复期症见头痛,乏力,恶心消失,食欲增加,体力恢复,肝脾肿大回缩等。

另有部分患者表现为无黄疸型肝炎,一般其症状较黄疸型肝炎少而轻,组织学改变也较轻,具有“三慢”的特点,即发病慢、进展慢、恢复慢。至于为何有的病人表现为黄疸型,有的则无黄疸,目前对其机理尚不清楚。

实验室检查:早期可在患者粪便中查出甲型肝炎抗原,临床期血清抗HAV-IgM阳性、ALT升高。西医治疗:目前尚缺乏有效的病因治疗方法,而以对症治疗为主,如适当休息,清淡而富含营养饮食,保肝治疗等。

中医病因病机:素体虚弱,复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或外感湿热毒邪,以致湿热内蕴,困阻脾胃,阻滞气机,郁蒸肝胆,致成本病。辨证施治:急性黄疸型肝炎:阳黄(湿热内盛)症见身目俱黄、色泽鲜明、恶心、厌油、纳呆、口干苦、头身困重、胸脘痞满、乏力、大便干、小便黄赤、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退黄,方用茵陈蒿汤加味。阴黄(寒湿内阻)症见身目发黄,色泽晦暗,畏寒喜温,形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缓无力。

治宜利湿化浊退黄,方用茵陈五苓散加味。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湿阻脾胃症见脘闷不饥,肢体困重,倦怠嗜卧,或见浮肿,口中粘腻,大便溏泻,苔腻,脉濡缓。

治宜温阳健脾利湿,方用实脾饮或胃苓汤加减。肝郁气滞症见胁肋胀痛,胸闷不舒,善太息,情志抑郁,不欲饮食,或见口苦喜呕,头晕目眩,妇女月经不调,痛经或经期乳房作胀,苔白滑,脉弦。

治宜理气疏肝解郁,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