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结块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儿科手册》第127页(2649字)
胃结块症是指由于吞下不消化物质后,在胃内形成结块,影响正常的消化功能,发生症状,以致引起小儿营养不良。本病属中医学“积聚”范畴。
〔病因病机〕
多与小儿在空腹情况下吞食大量黑枣或柿子,其所含果胶与鞣酸等与胃酸凝固沉淀而形成,也有因吞咽毛发或吞食生鸡蛋、红豆皮在胃内形成结块。
中医学认为本病为内伤乳食,停聚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病。
〔西医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进食半小时或半天后出现胃部不适,上腹部呈持续性轻度疼痛,疼痛时恶心呕吐,吐出清液或食物残渣,食欲减退。
2.由于进食不足而日渐消瘦无力。
3.体征:上腹中部或偏左触及活动的坚硬块,轻度压痛。如为巨大发团堵住胃出口可有幽门梗阻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
1.X线:钡餐检查胃内结块显示有充盈缺损,结块周围与胃壁之间可被钡剂充盈,改变体位时,结块充盈缺损可上下移动。
2.胃镜:可见有暗褐色可移动柿石。
〔鉴别诊断〕
胃肿瘤:上腹部不适、隐痛或呕吐。X线钡餐可明确肿瘤部位,胃液找瘤细胞可明确诊断。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饮食积滞
进食多量柿子、黑枣等,胃脘不适,恶心呕吐,胃部可扪及积块,有压痛,食欲不振,舌苔腻,脉滑。
二、寒凝瘀结
胃脘胀满,上腹部可扪及质硬积块,推之可移,饮食渐减,口泛清涎,形体日渐消瘦,倦怠乏力,便溏,舌苔薄腻,脉沉涩
三、脾虚夹积
面色萎黄,困倦无力,夜睡不安,不思乳食,食则饱胀,大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而滑。
〔治疗〕
一、2%~5%碳酸氢钠,反复洗胃,溶解结块,但应防止碱中毒。或用10%碳酸氢钠10ml,每日3次口服。
二、中药治疗
1.饮食积滞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木香大安丸。
木香 连翘 黄连 陈皮 白术 枳实 山楂 神曲 麦芽 砂仁 莱菔子
2.寒凝瘀结
治法:温中散寒,化瘀。
方药:脾积丸加减。
莪术 槟榔 紫苏 内金 赤芍 三棱 青皮 木香 附子 良姜
加减:泛吐清涎,加吴茱萸;腹痛加小茴香;结块坚硬加昆布、海藻。
3.脾虚夹积
治法:健脾助运,消补兼施。
方药:健脾丸。
人参 白术 陈皮 麦芽 山楂 枳实 神曲
加减:有痞块者加昆布、鸡内金;脾虚不运者加香砂六君子汤;形体消瘦者加黄芪。
三、手术疗法
中医治疗无效,胃内结块与毛发缠裹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四、针灸、推拿疗法
1.针刺上脘、中脘、足三里,可缓解症状。
2.上腹部轻轻按摩,使胃石松散消失。
五、单方验方
1.消积散:穿山甲、牵牛子、大黄各14g,木香9g,共为细末,4~6岁每次1.5~3g,7~10岁每次3g,14岁以上每次3~4.5g,每日2次口服。
2.芒硝9~15g,用凡士林调成糊状,敷上腹肿块处,以愈为度,可配合消积散口服。
3.消石散:郁金20g,白矾15g,火硝粉35g,滑石60g,甘草10g,莱菔子20g,共研细和匀,水泛为丸,共分20次,每日3次,饭后1小时温开水服下,体弱者酌情减量。
4.鸡内金、陈皮各12g,麦芽、瓦楞子各30g,莱菔子、白术、茯苓各15g,枳壳、半夏、广木香、柴胡各10g,大黄6g,每日1剂水煎服,胃得乐2片,胃复安10mg,小苏打1.5mg,每日3次口服。疗程7日。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苦参、山豆根中生物碱、苦参碱对胃粘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山楂中山楂酸能促进消化,鸡内金中含有胃激素、蛋白质,能消各种食积及破瘀化石,龙胆草中龙胆苦甙能促进胃液的分泌,并使游离酸增加,因而有增进食欲作用。槟榔中槟榔碱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和胃肠蠕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