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970页(2027字)
中药名。
出《神农本草经》。别名:野丈人、胡玉使者、白头公。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Bge.)Reg.,又名:奈何草、粉乳草、老和尚头、菊菊苗的根。
多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全株密被白色长柔毛。主根较肥大,叶根出,丛生,花期时较小,果期后增大;叶柄长,基部较宽或成鞘状;3出复叶,小叶再分裂,裂倒卵形或矩圆形,先端有1~3个不规划浅裂,上面绿色,疏被白色柔毛,下面淡绿色,密被白色长柔毛。花先叶开放,单一,顶生;花茎根出,高10余厘米;总苞由3小苞叶组成,苞叶通常3深裂,基部愈合抱茎;花直径3~4厘米,花被6,排列为内外2轮,紫色,瓣状,卵状长圆形或圆形,长3~3.5厘米,宽约1.2~1.5厘米,外被白色柔毛;雄蕊多数,花柱丝状,密被白色长毛。
瘦果多数,密集成头状,花柱宿存,长羽毛状。花期3~5月。果期5~6月。
生于山野、荒地及田野间。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山西、陕西、江苏等地。春季开花时采挖,除掉地上茎,保留根头部白色茸毛,去净泥土,晒干。
干燥的根呈圆柱形至圆锥形,稍扭曲,或有破皮处,长6~15厘米,直径0.5~1.7厘米。外皮黄棕色或灰棕色,多已脱落,残留者亦易剥落,不带外皮者呈灰黄色或淡黄褐色,具纵皱及斑状的支根痕,皮破处有网状裂纹或裂隙。根头顶端丛生白色毛茸及除茎叶的痕迹。
质硬而脆。断面较平坦,外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心淡黄色。气微,味苦涩。以条粗长,整齐、外表灰黄色、根头部有白色毛茸者为佳。拣净杂质,洗净,润透后切片晒干。
味苦,性寒。
入大肠、肝、胃经。
清热凉血,解毒。治热毒血痢、温疟寒热、鼻衄、血痔。
内服:煎汤,9~15克(鲜者15~30克);或入丸、散。外用:捣敷。虚寒泻痢忌服。①治温疟发作,昏迷如死:白头翁30克,柴胡、半夏、黄芩、槟榔各6克,甘草2.1克。水煎服(《本草汇言》)。②治外痔肿痛:白头翁草以根捣涂之(《卫生易简方》)。
③治瘰疬延生,身发寒热:白头翁60克,当归尾、牡丹皮、半夏各30克。炒为末,每服9克,白汤调下(《本草汇言》)。④疗少小阴:生白头翁根,不问多少,捣之,随病处以敷之,1宿当作疮,20日愈(《小品方》)。现代临床用于:①治疗原虫性痢疾:成人每日用白头翁根茎15~30克,水煎分3次服,7天为1疗程。
病情较重者另用30~50克,煎成100毫升药液作保留灌肠,每日1次。亦可用白头翁组织浸出液,每日肌肉注射1次,初剂2毫升,其后每次增加0.5毫升,递增至3.5毫升为止;症状消失后继续注射5~10次,以后减为每周1~2次,全程为3个月。
重症及慢性病例兼用白头翁组织浸出液5~8毫升,加生理盐水60毫升作直肠灌注,每日1次。②治疗细菌性痢疾:用改良的白头翁汤(白头翁18克,黄柏9~18克,秦皮6~9克,木香、陈皮、甘草各3克,加水400毫升,煎成200毫升为1剂),每日服1剂,上、下午分服,连服5~10天或7~15天为1疗程。③治疗瘰疬:取白头翁150克,洗净煎成寸段,用白酒2斤浸泡,装坛内密封,隔水煎煮数沸,取出后放地上阴凉处2~3天,然后开坛,捞出白头翁,将酒装瓶密封备用。早晚食后1小时各服1次,每次饮1~2盅。
一般1~2个月为1疗程。④治疗疖痈痛:白头翁60克,水煎服,连服数天。
仍结合常规局部治疗。药理作用:①抗阿米巴原虫:白头翁煎剂及其皂甙在体外和体内都能抑制溶组织阿米巴原虫的生长,但都需大剂量。
体外试验:煎剂在1∶40时,能完全抑制阿米巴的生长,1∶60时,培养液中已出现有圆缩的囊前型。
皂甙则在1∶200时,能完全抑制原虫生长,1∶500时即出现有圆缩的囊前型,1∶10000时即出现有滋养体。煎剂及皂甙都能有效地抑制鼠肠内阿米巴原虫的生长,最低有效量均为1.0克(生药)/公斤(相当于盐酸依米丁的1/250~1/750)。②抗阴道滴虫:5%白头翁流浸膏在试管内5分钟可杀死滴虫。
单纯用酒精制成之浸膏对阴道粘膜刺激性很大,如以丙酮及乙醚处理后之水溶液可除去刺激性成分,对滴虫仍然有效。③抗菌作用:白头翁新鲜茎、叶榨取的汁液在体外(平皿挖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有抑菌作用,在除去鞣质后即失去作用;对痢疾杆菌的作用较差。白头翁酒精浸液在试管中,对枯草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某些抑制作用。
对体外结核杆菌的生长无抑制作用。此外,白头翁水浸液能延长患流感病毒PR8小白鼠的存活日期,对其肺部损伤亦有轻度减轻,故认为它有某些抗病毒作用。早年曾报道,除去根部之白头翁中含有毒性很低的强心成分。
国外产之白头翁有镇静作用,并能降压,使心率变慢,心收缩增强,增进胃肠运动。白头翁煎剂及其皂甙的毒性很低,对大鼠无毒。
白头翁 植物全形 2.果序 3.瘦果
白头翁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