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蛇舌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981页(1761字)
中药名。
见《广西中药志》。别名:蛇舌草,蛇舌癀,目目生珠草,节节结蕊草,鹩哥利,蛇总管,鹤舌草。为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Oldenlandia diffusa(Willd.)Roxb.,又名:二叶葎的带根全草。
一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茎纤弱,略带方形或圆柱形,秃净无毛。叶对生,具知柄或无柄;叶片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3.5厘米,宽1~3毫米,革质;托叶膜质,基部合生成鞘状,长1~2毫米,顶端有细齿。花单生或2朵生于叶腋,无柄或近于无柄;花萼筒状,4裂,裂片边缘具短刺毛;花冠漏斗形,长约3毫米,纯白色,先端4深裂,秃净;雄蕊4;子房2室,柱头2浅裂呈半球状。蒴果,扁球形,直径2~3毫米,室背开裂,花萼宿存。种子棕黄色,极细小。花期7~9月。果期8~10月。生于山坡、路边、溪畔草丛中。
分布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夏、秋采收,晒干或鲜用。干燥全草,扭缠成团状,灰绿色至灰棕色。有主根1条,粗约2~4毫米,须根纤细,淡灰棕色;茎细而卷曲,质脆易折断,中央有白色髓部。
叶多破碎,极皱缩,易脱落;有托叶,长1~2毫米。花腋生。气微,味淡。主产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味苦甘,性寒。
入心、肝、脾三经。清热,解毒,利湿。治肺热喘咳,扁桃体炎,咽喉炎,阑尾炎,痢疾,黄疸,盆腔炎,附件炎,痈肿疔疮,毒蛇咬伤。
内服:煎汤,30~60克;或捣汁。外用:捣敷。孕妇慎用。①治痢疾、尿道炎:白花蛇舌草30克。
水煎服。②治毒蛇咬伤:鲜白花蛇舌草30~60克。捣烂绞汁或水煎服,渣敷伤口(《福建中草药》)。③治黄疸:白花蛇舌草30~60克。取汁和蜂蜜服。④治急性阑尾炎:白花蛇舌草60~120克,羊蹄草30~60克,两面针根9克。
水煎服(广东《中草药处方选编》)。⑤治小儿惊热,不能入睡:鲜蛇舌癀打汁一汤匙服。
⑥治疮肿热痛:鲜蛇舌癀洗净,捣烂敷之,干即更换(《闽南民间草药》)。现代临床用于①治疗小儿肺炎:用白花蛇舌草注射剂,每次肌肉注射2毫升(含4克生药的有效成分),婴儿减半,每日2次,疗程5~7日。②治疗阑尾炎:取鲜白花蛇舌草30克(干品15克)水煎服,每日2次。小儿酌减。
症状较重者可增至60~90克。个别腹胀严重者加用水针或针灸治疗,中毒症状较重者兼用补液并禁食。有报告用鲜全草120克(干品30~60克),每日1~2剂煎服;或制成100%的针剂行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2次,重症6小时1次。③治疗输精管结扎术后副睾郁积症:在常用的精索封闭及中西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白花蛇舌草(每日30克煎服,一般3~4周为1疗程,最长者服10周以上),可提高疗效;特别对单纯性副睾郁积症效果更为明显。
④治疗毒蛇咬伤:取本品15克,以白酒半斤煮沸3~5分钟,去渣,以2/3口服(1日分2~3次服完),1/3外敷伤口。⑤治疗盆腔炎、附件炎:用白花蛇舌草45克,配以入地金牛(两面针)9克,或再加穿破石9克,水煎服,每日1剂。
此外,曾有人试用100%白花蛇舌草针剂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3次,治疗子宫颈癌、胃癌、肝癌,症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曾用白花蛇舌草、茵陈、金钱草各30克制成“利胆合剂”,治疗胆石症。
全草中分出卅-烷、豆甾醇、熊果酸、齐墩果酸、β-谷甾醇、β-谷甾醇-D-葡萄糖甙、对香豆酸等。药理作用:①抗肿瘤:在体外(相当生药6克/毫升)对急性淋巴细胞型、粒细胞型、单核细胞型以及慢性粒细胞型的肿瘤细胞有较强抑制作用(美蓝试管法);用瓦氏呼吸器测定,对前二者的抑制作用亦较强。曾用浸膏于小鼠S-180和艾氏腹水癌,以及大鼠吉田肉瘤的实验性治疗,皆无明显抗癌作用;0.5~1克生药/毫升在体外对吉田肉瘤和艾氏腹水癌有抑制(美蓝试管法),但认为此属特殊性的。②抗菌、消炎:体外抗菌作用并不显着,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痢疾杆菌有微弱作用。
观察煎液对正常和人工阑尾炎兔的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和白细胞在体内外吞噬活力的影响,认为其抗炎作用,是刺激网状内皮系统增生和增强吞噬细胞活力等因素所致。毒性:浸膏半数致死量,小鼠腹腔注射为104克生药/公斤。
白花蛇舌 1.植物全形 2.花 3.花萼和雌蕊 4.果实 5.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