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根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984页(1851字)
中药名。
出《本草经集注》。别名:茅根,兰根,地营,地节根,坚草根,寒草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lmperata cylindrica(L.)P.Beaur.var.major(Nees)C.E.Hubb.,又名:白茅菅,丝茅,万根草,茅草的根茎。
多年生草本。根茎密生鳞片。秆丛生,直立,高30~90厘米,具2~3节,节上有长4~10毫米的柔毛。
叶多丛集基部;叶鞘无毛,或上部及边缘和鞘口具纤毛,老时基部或破碎呈纤维状;叶舌干膜质,钝头,长约1毫米;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根生叶长,几与植株相等,茎生叶较短。圆锥花序柱状,长5~20厘米,宽1.5~3厘米,分枝短缩密集;小穗披针形或长圆形,长3~4毫米,基部密生长10~15毫米文丝状柔毛,具长短不等的小穗柄;两颖相等或第颖稍短,除背面下部略呈草质外,余均膜质,边缘具纤毛,背面疏生丝状柔毛,第1颖较狭,具3~4脉,第2颖较宽,具4~6脉;第1外稃卵状长圆形,长约1.5毫米,先端钝,内稃缺如;第2外稃披针形,长1.2毫米,先端尖,两侧略呈细齿状;内稃长约1.2毫米,宽约1.5毫米,先端截平,具尖钝大小不同的数齿;雄蕊2,花药黄色,长约3毫米;柱头2枚,深紫色。
颖果。花期夏、秋季。多生长于路旁、山坡、草地上。分布几遍全国。
春、秋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洗净、晒干后,揉去须根及膜质叶鞘。干燥的根茎,呈细长圆柱形,有时分枝,长短不一,通常长30~60厘米,直径约1.5毫米,表面乳白色或黄白色,有浅棕黄色、微隆起的节;节距约3厘米。质轻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中心黄白色,并有1小孔,外圈色白,充实,或有无数空隙如车轮状,外圈与中心极易剥离。
气微,味微甘。以粗肥、色白、无须根、味甜者为佳。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干茅根:拣净杂质,洗净,微润,切段,晒干,簸净碎屑。
茅根炭:取茅根段,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色,喷洒清水,取出,晒干。味甘、性寒。入肺、胃、小肠经。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治热病烦渴,吐血,衄血,肺热喘急,胃热哕逆,淋病,小便不利,水肿,黄疸。《神农本草经》:“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内服:煎汤,9~15克(鲜者30~60克);捣汁或研末。
脾胃虚寒,溲多不渴者忌服。①治吐血不止:白茅根1握。水煎服之(《千金翼方》)。
②治血热鼻衄:白茅根汁1合。饮之(《妇人良方》)。③治鼻衄不止:茅根为末,米泔水服6克(《太平圣惠方》)。
④治胃反,食即吐出,上气:芦根、茅根各60克。细切,以水4升,煮取2升,顿服之,得下,良(《千金方》)。⑤治小便热淋:白茅根4升。
水1斗5升,煮取5升,适冷暖饮之,日3服(《肘后方》)。⑥治小便出血:茅根1把。切,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温频服(《太平圣惠方》)。⑦治劳伤溺血:茅根、干姜等分。入蜜1匙,水2钟,煎1钟,日1服(《本草纲目》)。⑧治卒大腹水病:白茅根1大把,小豆3升。
水3升,煮干,去茅根食豆,水随小便下(《补缺肘后方》)。⑨治黄疸、谷疸、酒疸、女疸、劳疸、黄汗:生茅根1把。
细切,以猪肉1斤,合作羹,尽啜食之(《补缺肘后方》)。⑩治血热经枯而闭:茅根、牛膝、生地黄、童便。
煎服(《本草经疏》)。现代临床用于①治疗急性肾炎:以白茅根(干品)0.5斤,洗净切碎,水煎,每日2~3次分服。
连服1~2周或至痊愈。亦有配合大蓟、小蓟、生地或麻黄组成复方治疗。②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用白茅根(干品)60克,水煎,每日两次分服。此外,白茅根曾用于治疗高血压病,配合仙鹤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均有一定效果。
白茅根含多量蔗糖、葡萄糖,少量果糖、木糖及柠檬酸、草酸、苹果酸等,又含21%的淀粉。还分离出白头翁素。根茎含甘露醇、薏苡素及芦竹素、印白茅素等。药理作用:①利尿:正常兔口服煎剂有利尿作用,在服药5~10天时最明显,20天左右即不明显。
其利尿作用可能与白茅根中含丰富钾盐有关。
②抗菌作用:煎剂在试管内对弗氏、宋内氏痢疾杆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但对志贺氏及舒氏痢疾杆菌却无作用。
毒性:家兔灌服煎剂25克/公斤,36小时后活动受抑制,运动迟缓,呼吸增快,但很快恢复。静脉注射10~15克/公斤,则出现呼吸增快,运动受抑制、1小时后逐渐恢复,剂量增加至25克/公斤,6小时死亡。
白茅 1.植物全形 2.小穗
白茅根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