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上册

过敏性紫癜*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1145页(1780字)

内科病名。

又称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是较常见的一种微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本病是一种全身性血管性疾病,是由于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对某些物质发生过敏反应。

基本病变是广泛的毛细血管及小动脉无菌性炎症反应,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及渗出性出血和水肿。

这些变化可累及皮肤、粘膜、胃肠道、关节和肾脏,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本病属中医学血证、紫斑、发斑、葡萄疫等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引起本病的因素多与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异体蛋白质过敏,如、虾、蟹、蛋、奶等;药物过敏,如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过敏,磺胺药、异烟肼、水杨酸类、噻嗪类药物过敏;其它如植物花粉、昆虫咬伤等。

本病发病以儿童和青少年较为多见,无明显性别差异。起病前1~3周往往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倦怠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

少数病例可在紫癜出现之前,先有腹痛,关节痛,或肾脏病变。发病期主要症状为皮肤瘀点,多出现于下肢关节周围及臀部,而面部和躯干甚为少见。紫癜对称分布,分批出现,大小不等,颜色深浅不一。紫癜可融合成片,或略高出皮肤表面,呈出血性丘疹状。

一般可在数日内逐渐消退,但可反复发作。少数病人可伴有眼睑、头皮、口唇、手、足等处局限性或弥漫性血管神经性水肿或荨麻疹,严重时紫瘢可融合成大血泡,中心可发生出血性坏死。

亦有伴见胃肠道表现。

主要为阵发性腹痛或持续性钝痛,有时合并呕吐、腹泻、便血。检查腹部可有局限性或弥漫性压痛,但很少有反跳痛或肌紧张。严重者可引起肠套叠、肠段坏死或肠穿孔并发症;腹部症状突出者,称为“腹型过敏性紫癜”。亦有伴见关节表现。以关节疼痛为主,常伴有肿胀、积液和发热。多见于膝、腕、肘、踝等关节。关节症状一般在数日内消退,不留后遗症,但可复发;关节症状突出时称为“关节型过敏性紫癜”。

亦有伴是肾脏表现。多见于儿童。

肾脏症状一般多在紫癜发生后一周内出现,可有程度不等的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轻者表现为局灶性肾炎,有蛋白尿、甚至血尿。数周内恢复、但易复发;少数可迁延数月,数年。

严重者可有肾小球毛细管灶性坏死或全部受累,伴发高血压,少尿、浮肿、甚至尿毒症。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初起多由外感热毒或四时不正之气,或饮食不节、药用不当致使血热炽盛或胃热亢盛、迫血妄行,血溢脉外,发为紫癜;若病情迁延,热盛伤阴及反复出血,精血亏耗,阴虚火旺,虚火内炽,灼伤血脉。这种阴虚火旺,即是热盛迫血的病理结果,又是继续引起紫癜的病因病机;若病久不愈,长期反复出血,则血出即多,气随血去,以致发生气血两亏,心脾不足的病理变化。气虚不摄血,脾虚不统血。血不循经而溢于肌肤形成紫癜。

初起以皮肤出现紫红色瘀点、瘀斑,以下肢最为多见。紫斑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甚至相融合成片;伴见发热、口渴、便秘、尿黄,或伴是鼻衄、齿衄、或腹痛、或尿血、便血、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或滑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消瘀。方选清营汤。

热毒炽盛,发热、烦躁、口干欲饮者可加生石膏、胆草,冲服紫雪丹,以加强清热泻火解毒作用;紫斑密集,伴其它部位出血者合用三七粉或云南白药以止血化瘀;热邪郁滞胃肠,气血郁滞而见腹痛者加白芍,甘草,五灵脂等缓急止痛;热伤肠络见便血者加槐花、地榆凉血止血;热邪挟湿,阻滞经络,兼见肢体关节肿痛者,加秦艽、木瓜、桑枝等舒经通络。亦可选犀角地黄汤、化斑汤加减。

若热毒未清,迁延日久、阴虚火旺者,症见皮肤瘀点、瘀斑色红或紫红、时轻时重,或有鼻衄、齿衄。伴有头晕、乏力、心烦、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和络止血。方选玉女煎或葛根散加味。若长期反复出血,气随血去,气血两虚、气不摄血者,症见紫癜色紫暗淡,多呈散在性出现,时起时消,反复发作,过劳则加重。神情倦怠,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苔白、脉弱。

治宜益气摄血、健脾养血。方选归脾汤或保元汤。在以单方或单味药物为主进行治疗方面,经临床应用,升麻鳖甲化斑汤及凉血散,五根散(白茅根、板蓝根、瓜蒌根、茜草根、紫草根、槐花、地榆、丹皮)、抗紫癜方(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土茯苓、白鲜皮、地肤子、萆薢、丹参、赤芍、蝉衣、防风、泽泻、白芷、甘草)、活血凉血法(扦扦活、茜草、赤芍、益母草、丹皮、大黄、生地、甘草)、紫草根、红枣、连翘等方药,对过敏性紫癜有较好疗效。

上一篇:过孟起 下一篇:中医辞海上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