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上册

肉豆蔻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1175页(1186字)

中药名。

见《药性论》。别名:豆蔻、肉果。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的种子。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

叶互生;椭圆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15厘米,革质,先端尾状,基部急尖,全缘,上面淡黄棕色,下面色较深,并有红棕色的叶脉;叶柄长6~12毫米。花雌雄异株;雄花的总状花序长2.5~5厘米;小苞片鳞片状;花疏生,黄白色,椭圆形或壶形,长6毫米,下垂;花药9~12个,连合成圆柱状有柄的柱。

果实犁形或近于圆球形,下垂,长3.5~6厘米,淡红色或黄色,成熟后纵裂成2瓣,显出绯红色假种皮,种子长球形,种皮红褐色,木质。热带地区广为栽培。分布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西等地。本植物的假种皮(肉豆蔻衣)亦供药用,见专条。

4~6月及11~12月各采一。早晨摘取成熟果实,剖开果皮,剥去假种皮,再敲脱壳状的种皮,取出种仁用石灰乳浸一天后,缓火焙干。

干燥种仁卵圆形或椭圆形,长2~3.5厘米,宽1.5~2.5厘米。外表灰棕色至棕色,粗糙,有网状沟纹,一侧有明显的纵沟(种脊部位),宽端有浅色圆形隆起(种脐部位),狭端有暗色凹陷(合点部位)。质坚硬。

纵切面可见表层的暗棕色的外胚乳向内伸入类白色的内胚乳,交错而成大理石样纹理。在宽端有凹孔,其中可见干燥皱缩的胚。气香浓烈,味辣而微苦。

主产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煨肉豆蔻(煨肉果):洗净,取白面加水揉和包裹。

另取蛤粉或滑石粉置锅内加热,将包好的肉豆蔻倒入,拌炒至外面的面呈焦黄色取出,除去面皮,乘热切片。一法将原药用清水略淘捞起,放在箩内润12小时后,用麸皮置锅内加热炒至老黄色为度。取出,筛去麸皮,乘热切片。味辛,性温,无毒。

入脾、大肠经。功能温中,下气,消食,固肠。治心腹胀痛,虚泻冷痢,呕吐,宿食不消。内服:煎汤,1.5~6克;或入丸、散。

大肠素有火热及中暑热泻暴注,肠风下血,胃火齿痛及湿热积滞方盛,滞下初起,皆不宜服。①治脾泄气痢:豆蔻2颗,米醋调面裹之,置灰中煨令黄焦,和面碾末,更以炒子末30克,相和。又焦炒陈廪米为末,每用7克,煎饮调前二物10克,旦暮各一(《继传信方》)。②治霍乱呕吐不止:肉豆蔻30克(去壳),人参30克(去芦头),厚朴30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上药捣为散。每9克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粟米二撮煎汤温服(《圣惠方》)。

种仁含挥发油5%~15%,油中主要含a-蒎烯及d-莰烯共约80%,另含肉豆蔻醚约4%、丁香油酚、异丁香油酚及多种萜烯类化合物。肉豆蔻醚具药材特有的香气,用量大时有毒。

此外,尚含齐墩果酸、脂肪油25%~35%及多种双芳丙烷类化合物。药理实验表明:肉豆蔻有显着的麻醉性能。对引起麻醉之剂量,常招致肝脂肪变性而死亡。

其毒性成分为肉豆蔻醚,肉豆蔻醚同时具致幻作用;萜类成分具抗菌作用。

上一篇:肉苁蓉粥 下一篇:肉豆蔻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