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芋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1805页(2673字)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卑山共(《吴普本草》),莞草、卑共(《别录》),茵蓣(《千金方》),因预(《纲目》)。
基源 为芸香科茵芋属植物茵芋的茎叶。
原植物 茵芋Skimmia reevesiana Fortune(S.japonica Lindle.;S.fortunei Master),又名黄山桂(植物分类学报)。
历史 本品最早见于《本经》谓:“味苦、温。主五藏邪气。”《别录》谓:“好者出彭城,今近道亦有。”《图经本草》记载较详,谓:“茵芋出泰山川谷,今雍州、绛州、华州、杭州亦有之,春生苗高三四尺,茎赤,叶似石榴而短厚,又似石楠叶,四月开细白花,五月结实,三月、四月、七月采叶连细茎阴干用,或云日干。”《纲目》谓:“《千金》、《外台》诸古方,治风癎有茵芋丸,治风痹有茵芋酒,治妇人产后中风有茵芋膏。风湿诸方多用之。
茵芋、石南、莽草皆古人治风妙品,而近世罕知,亦医家疏缺也。
”茵芋在中国历代本草中,记载颇多,为什么到明代,便成为“近世罕知”,是否和: ①茵芋对生境条件需求颇严,生长不普遍。 ②含有一定的毒性等有关。
形态 常绿小灌木,高36~80cm;分枝。
叶常集生于枝条上部,互生,革质;叶柄长4~7mm,常为淡红色;叶片狭长圆形或长圆形,两端渐尖,长7~11cm,宽2~3cm,全缘,有时中部以上有疏离而浅裂的缺刻,上面中脉凸出,密被微柔毛,有腺点,侧脉不明显。圆锥花序,顶生,常为两性,花白色,极芳香,5基数;萼片宽卵形,边缘被短缘毛;花瓣长圆形,长3~5mm,端圆或钝,覆瓦状排列,互不等大,无毛,有腺点;雄蕊5,与花瓣等长或较长,插生于子房基部四周,花丝线形,不被毛;子房近圆球形,花柱比子房短,柱头头状,4~5室。果长圆形至卵状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1.0~1.5cm,厚0.8~1.1cm,红色,2~4室,稀为5室,有核2~3,三角形,长约8mm。花期4~5月,果熟期9月中旬至10月中旬。(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53页.图2836)
生境与分布 生长于土壤肥沃,阴湿的林下和坡地,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
【化学】:
叶中含茵芋碱(Skimmianine)。
参考文献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969
【药理】:
茵芋碱有麻黄碱样作用,可升高麻醉猫血压,增强瞬膜收缩,加强肾上腺素对血压及子宫的作用,加强猫或兔的在位子宫收缩,抑制小肠收缩及扩张冠状血管等。
此外,还能提高横纹肌张力,加强脊髓反射兴奋性(去脑蛙的反射时的测定),这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之兴奋有关;在切除肾上腺后,其作用仍可保持。它对神经节无作用,对可卡因无增强作用,对猫或大鼠的神经-横纹肌制备亦无显着影响,不翻转拟交感药的作用。
其作用虽与麻黄碱有许多类似处,但强度较弱。
给小鼠sc600mg/kg以上时,可出现抑制,共济失调,但不致死亡。
对蛙50~100mg/kg时可出现显着的兴奋现象,提高横纹肌张力,200mg/kg时则可致死。猫sc 50mg/kg无明显变化。早年认为它是一种肌肉毒,可引起蛙肌强直,剂量较大,亦可抑制心脏,给兔iv,可引起心肌抑制甚至麻痹,血压逐渐降低,最终动物发生痉挛而死。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587
。【药性】:性味 苦,温。
有毒。 ①《本经》:“苦,温。” ②《吴普本草》:“微温。有毒。” ③《药性论》:“苦、辛。有小毒。
” ④《中药大辞典》:“辛、苦,温。有毒。”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苦,温。有毒。”
归经 《本草求真》:“肝、肾经。”
功效 祛风胜湿。
主治 风湿痹痛,四肢挛急.两足软弱。 ①《本经》:“主五脏邪气,心腹寒热,羸瘦如疟状,发作有时,诸关节风湿痹痛。” ②《别录》:“疗久风湿走四肢,脚弱。” ③《药性论》:“治软脚毒风,拘急挛痛。” 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冷风,筋骨祛弱羸颤,入药炙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浸酒或入丸剂。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内服宜慎。阴虚而无风湿实邪者禁用。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①配薏苡仁、独活、汉防己、威灵仙,治风湿性关节疼痛。
②配附子、乌头、秦艽、细辛,治四肢挛急,两脚软弱。
方选和验方 ①茵芋丸(《本事方》)治风气积滞或脚气,下肢浮肿或疼痛:茵芋叶(锉、炒)、薏苡仁各15g,郁李仁(去皮尖,微炒)30g,牵牛子(研末)90g。同研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20丸,五更姜枣汤下。未泄利者加至30丸,以利为度,可服白粥。
②《百病方》:“治贼风,手足枯痹,四肢拘挛:茵芋、附子、天雄、乌头、秦艽、女萎、防风、防己、踯躅、石楠、细辛、桂心各30g。以上切,以绢袋盛,浸于清酒中,冬七,夏三日,春、秋者五日。药成初服60ml,日3服,渐渐增加服用量,以服后自觉微痹者为度。”
单方应用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顽痹拘急挛痛:茵芋3~9g,水煎服。”。【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纲目》:“《千金》、《外台》诸古方,治风痫有茵芋丸,治风痹有茵芋酒,治妇人产后中风有茵芋膏,风湿诸方多用之。茵芋、石南、莽草,皆古人治风妙品,而近世罕知,亦医家疏缺也。” ②张璐《本经逢原》:“茵芋大毒,世亦罕用。《本经》虽有治羸瘦如疟状一语,皆是五脏有邪气,心腹寒热所致,非能疗虚羸寒热也。
其治关节风湿痹痛,是其正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