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枝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1832页(2036字)

【名称出处】:《救荒本草》

【概况】:

异名 随军茶(《救荒本草》),野花生(《福建民间草药》),豆叶柴、过山(《江西民间草药》),假花生、夜合草(《闽东本草》)。

基源 为豆科胡枝子属植物胡枝子的茎、叶。

原植物 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 Turcz.,又名和血丹(《植物名实图考》)。

历史 本品始载于《救荒本草》,称为随军茶,云其生平泽中,有二种,大叶者类黑豆叶,小叶者类耆草,叶似苜蓿而长大,花色有紫、白,结子如粟粒大。

《植物名实图考》则以和血丹之名收载,云:“生长沙山坡,独茎小科,一枝三叶,面青黄,背粉白,有微毛,似豆叶而长,茎方有棱,赭黑色,直根四出,有细须。”以上描述与本品相符。

形态 灌木,高0.5~2m。

3出羽状复叶,小叶椭圆形,顶端小叶长1.5~7cm,宽1~4cm,侧生小叶较小,先端圆或钝,具细刺尖;基部渐狭或近圆;上面无毛,下面被疏柔毛后渐脱落。复总状花序呈圆锥花序状,长于叶,长4~15cm;小苞片狭卵形;花萼杯状,萼齿4,披针形;花冠紫色,旗瓣长约1~2cm,无爪,翼瓣长约1cm,龙骨瓣与旗瓣近等长;二体雄蕊(9+1);花柱内弯。荚果近卵形,先端具丝状长喙,被柔毛,网脉明显。

种子1。

花期7~8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458页.图2646)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陕北、河南。朝鲜、日本、俄罗斯亦有。。【生药】:

采集 夏、秋季采收茎、叶,鲜用或切段晒干。

【化学】:

茎、叶含槲皮素、山柰酚、三叶豆甙(Trifolin)、异槲皮甙(Isoquercitin)、荭草素(Orientin)、异荭草素(Isoorientin;Homoorientin)。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56

【药理】:

①对肾功能不全的治疗作用 胡枝子叶中的总黄酮100~200mg/(100g·d),po对丙三醇引起的大急性肾功能不全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血量增加的同时,血中的残余氮亦降低。酊剂亦有利尿作用,减少血中尿素含量,而使尿中的肌酸酐和尿素的排出量增加[1~4]。其茎及新鲜叶的醇提取物(不含鞣质而含黄酮类、生物碱),可制成注射剂而应用于肾外性高血氮症、慢性肾炎、多囊性肾病[5]。 ②抗炎作用 胡枝子总黄酮(ip,1g/kg)对正常及去肾上腺大鼠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对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变态反应性炎症也有明显抑制作用[6]

参考文献 [1] Acta Phytother 1960;7:18 [2] C.A. 1966;64:14836h [3] Fitoterapia 1967;38(4):114 [4] CA 1975;82:38662y [5]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543 [6] 吉林中医药 1987;(5):31

。【药性】:

性味 甘,平。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平。” ②《闽东本草》:“微苦,平。”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辛、微苦,凉。”

归经 《闽东本草》:“心、肝经。”

功效 清热润肺,利水通淋。

主治 肺热咳嗽,感冒发热,百日咳,淋病,风湿骨痛,跌打损伤,骨折。

①《福建民间草药》:“润肺解热,利水通淋。” ②《闽东本草》:“强筋益肾,健脾祛湿。治头晕,脱力,伤。” ③《中药大辞典》:“肺热咳嗽,百日咳,鼻衄,淋病。”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解表。治感冒发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福建民间草药》:“治肺热咳嗽、百日咳:胡枝子鲜全草30~60g,冰糖15g。水炖服,日服3次。” ②《福建民间草药》:“治小便淋沥:胡枝子鲜全草30~60g,车前草15~24g,冰糖30g。水煎服,日服2次。”

单方应用 《闽东本草》:“治鼻衄:胡枝子和冰糖炖服。”

上一篇:胡豆草 下一篇:胡枝子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