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荽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1833页(1928字)
【名称出处】:《千金·食治》
【概况】:
基源 为伞形科芫荽属植物芫荽的果实。
原植物 芫荽Coriandrum sativum L.
余项参见“胡荽”条。
【生药】:
采集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枝,晒干,打下果实,除净杂质,晒干。
药材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北,以江苏产量为大。
鉴别
性状 双悬果圆球形,直径3~5mm,顶端可见极短的柱头残迹及5个萼齿残痕,基部钝圆,有时可见小果柄或果柄痕;表面淡黄棕色至土黄棕色,较粗糙,有不甚明显呈波状的初生肋线10条与明显而纵直的坎生肋线10条相间排列。
分果背面隆起,具3条纵行的肋线,中央较直,两侧呈弧形弯曲,有时可见悬果柄。果实稍坚硬。
气香,用手揉碎,散发出特殊而浓烈的香气,味微辣。以籽粒饱满、洁净、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 果实横切面:类圆形,由2分果合成。外果皮为1列厚壁细胞,内含细小草酸钙方晶。中果皮外层为数列薄壁细胞;中层为厚壁木化纤维层,纤维纵横交错排列,外侧数列纵向排列,横切面多角形,内侧几列横向排列,横切面长条状,初生肋线处的纤维几全作径向排列;内层为2列具壁孔的木化细胞;中果皮的初生肋线处有细小维管束,合生面有油管2个,横径170μm。内果皮为1列镶嵌细胞。种皮为1列扁平薄壁细胞,内含暗棕色物质;合生面的内果皮与种皮之间有种脊维管束。胚乳半月形,细胞壁较厚,内含糊粉粒和草酸钙簇晶;胚位于胚乳中间,由薄壁细胞组成,中央有子叶2枚,细胞中充满糊粉粒。
(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360页.图228)
理化 取样品粉末2g,加乙醚6ml,冷浸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干,加1ml氯仿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芳樟醇为对照,以石油醚-乙酸乙酯(8.5:1.5)为展开剂,展距17.5cm,喷3%香荚醛乙醇溶液显色。(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361页.图229)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药理】:成熟的干果实为弱的芳香剂,一般可与其他药合用作矫味剂。
也能增进胃肠腺体分泌,还能促进胆汁分泌。所含挥发油具有抗真菌作用。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547
。【药性】:性味 辛,微温。
①《纲目》:“辛、酸,平。” ②《中医大辞典》:“辛,微温。”
功效 透疹,健胃。
主治 痘疹透发不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痢疾,痔疮。
①《千金·食治》:“消谷,能复食味。” ②《本草拾遗》:“主小儿秃疮,油煎敷之。亦主虫毒、五野鸡病及食肉中毒下血,煮令子拆,服汁。” ③《纲目》:“发痘疹,杀鱼腥。” ④《分类草药性》:“治小儿痘疹不出,辟四时不正之气,发表散寒,治鼻塞不通。”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入散剂。外用:煎水熏洗。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胡荽子散(《圣济总录》)治肠风下血不止、痔疾:胡荽子、补骨脂各15g。
研末,每服6g,米饮下,食前服。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胡荽子6g,陈皮、六曲各9g,生姜3片。水煎服。” ③《儒门事亲》:“治脱肛痔漏:胡荽子30g,粟糠15g,乳香少许。先泥成炉子,止留一小眼,可抵肛门大小,不令透烟火,熏之。”
单方应用 ①《普济方》:“治痢、泻血:胡荽子15g,捣碎。赤者用糖水调服;白者用生姜自然汁调服。” ②《海上方》:“治痔疮:胡荽子炒过,研细,每用酒调服少许,日3服。” ③《备急方》:“治齿痛:胡荽子,水煮,取汁含,吐之。” ④《食疗本草》:“治脱肛:胡荽子,醋煮熨之。” ⑤浙江中医杂志 1959;(3):“治麻疹初起未透:胡荽子120g,捣后入火瓦罐或铝锅中,盛满清水,置病室内用炭火煮沸,使蒸气充满病室,并随时增加炭、水。待麻疹透齐后,停止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