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1844页(3028字)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
异名 离支(《上林赋》),荔支(《齐民要术》),丹荔(《纲目》),火山荔(《生草药性备要》),丽枝(《纲目拾遗》),勒荔(《广西中药志》)。
基源 为无患子科荔枝属植物荔枝的果实。荔枝属全世界共2种;中国产1种,1种入药。
原植物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Dimocarpus litchi Lour.;Nephelium litchi Camb.)
历史 始载于《纲目》,谓:“荔枝,炎方之果,性最畏寒,易种而根浮,其木甚耐久,有经数百年犹结实者。其实生时肉白,干时肉红,日晒,火蜡,卤浸,蜜煎,皆可致远,成朵晒干者,谓之荔锦”,据考证,实为本种。
形态 常绿乔木,高达8~20m;树冠广阔,枝多拗曲;小枝有白色小斑点和微柔毛。双数羽状复叶,互生,连柄长10~25cm;小叶2~4对,革质,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6~15cm,宽2~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而稍斜,全缘,上面有光泽,下面粉绿色;新叶橙红色。圆锥花序顶生,花小,杂性,绿白色或淡黄色;萼杯状,4片,宽2.5~3mm,边缘浅波状,有锈色小粗毛;无花瓣;花盘杯状,肉质;雄蕊6~10枚,长5~6mm,花丝分离,被毛;子房上位,具短柄,倒心脏形,2~3裂,2~3室;花柱线状,顶端2短裂。核果球形或卵形,直径约3cm,外果皮革质,有瘤状突起,熟时赤色。种子长圆形,褐色而有光泽;假种皮肉质,白色,半透明,与种子极易分离。花期2~3月,果期6~7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720页.图3169)
生境与分布 多栽培于果园。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
也产于印度支那。
。【生药】:
采集 6~7月果实成熟时采摘果实。
【化学】:
假种皮(果肉)含葡萄糖66%,蔗糖5%,蛋白质1.5%,脂肪1.4%,维生素B、C,叶酸、柠檬酸、苹果酸等有机酸,尚含有多量游离的精氨酸和色氨酸,干燥外果皮含多酚氧化酶。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39
【药性】:
性味 甘、酸,温。
①《食疗本草》:“微温。” ②《本草拾遗》:“酸。” ③《海药本草》:“甘、酸。” ④《开宝本草》:“甘,平。”
归经 脾、肝经。 《玉楸药解》:“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
功效 益气补血,生津止渴。
主治 病后体弱,脾虚久泻,血崩、烦渴,呃逆。
①《食疗本草》:“益智,健气。” ②《海药本草》:“主烦渴,头重,心躁,背膊劳闷。” ③《日用本草》:“生津,散无形质之滞气。” ④《本草衍义补遗》:“消瘤赘赤肿。” ⑤《纲目》:“治瘰疬,疔肿,发小儿痘疮。” ⑥《玉楸药解》:“暖补脾精,温滋肝血。” ⑦《本草从新》:“解烦渴,止呃逆。” ⑧《医林纂要》:“补肺,宁心,和脾,开胃。治胃脘寒痛,气血滞痛。” ⑨《泉州本草》:“壮阳益气,补中清肺,生津止渴,利咽喉。治产后水肿,脾虚下血,咽喉肿痛,呕逆等证。” ⑩《全国中草药汇编》:“益气补血。治病后体弱,脾虚久泻,血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慎服。 ①《食疗本草》:“多食则发热。” ②《海药本草》:“食之多则发热疮。” ③《纲目》:“鲜者食多,即龈肿口痛,或衄血。病齿及火病人尤忌之。”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济生秘览》:“治疔疮恶肿:荔枝肉、白梅各3枚。同捣作饼,贴于疮上。”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脾虚久泻:荔枝果7枚,大枣5枚,水煎服。”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象皮腿、鞘膜积液:干荔枝果9g(浸入盐水中1夜,取出炒干研末),小茴香15g,食盐5g,同炒焦,研末。以上2味药末混匀,每服9g,可逐渐加至24g。
和青皮鸭蛋2只,油炒,晚间用黄酒送服。” ④《中华进补大全》:“治淋巴结核:荔枝干果30g,海藻、海带各15g,黄酒500ml,浸泡5天后,每日饮酒30ml。” ⑤《中华进补大全》:“治呃逆不止:荔枝干果7个,生姜6g,红糖少许。同煮服。” ⑥《中华进补大全》:“治脾虚便溏:荔枝干、白扁豆各30g,粳米10g。水煎服。
” ⑦《中华进补大全》:“治妇女心虚心悸、头昏乏力:荔枝干30g,龙眼肉5g,大枣7枚。水煎服。
”
单方应用 ①《医方摘要》:“治呃逆:荔枝连皮核烧存性,为末,每服7枚量。” ②《泉州本草》:“治瘰疬溃烂:荔枝肉敷患处。” ③《泉州本草》:“治外伤出血,促使溃疡愈合:荔枝晒干研末,掺于患处。” ④《泉州本草》:“治老人五更泻:荔枝干5枚,春米60g,加山药或莲子少许,合煮作粥服。” ⑤《孙天仁集效方》:“治风火牙痛:大荔枝1枚,剔开,填盐蒲壳,煅研,搽之。” ⑥《中华进补大全》:“治气虚、胃寒疼痛:荔枝肉5个,煮酒20ml,饮服。” ⑦《中华进补大全》:“治小儿遗尿:每日吃荔枝干9个。”
食疗 ①《中华进补大全》:“治脾虚腹泻:荔枝干果煮粥,常服。” ②荔枝酒(《中华进补大全》)治气血两虚、脾肾不足所致的食欲不振、胃痛呃逆、五更泄泻、产后水肿:鲜荔枝2000g,糯米酒2500g。将荔枝置于大砂锅内加水煮至5000ml,冷后加入糯米酒中,加盖密封,14天后饮用。
每次30ml,1日3次。。
【医药家论述】:
①黄元御《玉楸药解》:“荔枝,甘温滋润,最益脾肝精血,阳败血寒,最宜此味。功与龙眼相同,但血热宜龙眼,血寒宜荔枝。干者味咸,不如鲜者;而气质和平,补益无损,不致助火生热,则大胜鲜者。
” ②赵学敏《纲目拾遗》:“保和枝,产泉郡北陈岩山莲花峰,实大色黄,可消胸膈烦闷,调逆气,导营卫;其核烧灰酒下,可已痢,止腹痛。回春果,产漳郡康仙洞,叶大如掌,色翠与众荔殊,其实味苦涩酸辣,不可口,采以浸酒,能已风去疠,治癞,叶亦然。
紫玉环,产四川泸州,曝干,啖一枚,可除瘴疠,即早行大雾中,岚气不得侵也。玉露霜,产广东新会崖门山,白壳丹肉,不摘经冬不落,其味甘酸,啖之止嗽,降肺火,疗怯症。按荔枝名品最多,有绿皮者,绿核者,有黄皮者,白皮者,3月、4月、7月熟者,然其性大约相同,惟此数品治疗各异。” ③高一聪《中华进补大全》:“荔枝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果实,又称丹荔、麻荔枝、离支。本品鲜用易生内热,治病时宜用干品;阴虚火旺的病人忌用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