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根芹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1980页(1401字)
【名称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
【概况】:
基源 为伞形科香根芹属植物疏叶香根芹的根及全草。
香根芹属全世界约有11种、1变种;中国有1种及1变种。
原植物 疏叶香根芹Osmorhiza aristata(Thunb.)Makino et Yabe var.laxa(Royle)Constance et Shan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25~70cm。主根圆锥形,具小枝根,有香气。茎圆柱形,有分枝,嫩时有毛。
基生叶具长柄,有毛;叶片轮廓为阔三角状卵形或近圆形,二~三回羽状分裂,二回羽片2对,基部羽片常深裂,下部裂片为椭圆形,先端短尖,上部裂片长渐尖,边缘具不整齐锯齿,两面被白色粗毛。复伞形花序顶生和腋生,花序枝上升而开展;总苞片1~4,线形,长0.5~1.2cm;伞辐5~7,稍不等长;小总苞片4~5,线形至披针形,通常反折;小伞形花序有孕育花6~9朵,不孕花的花柄丝状,短小;花瓣倒卵状圆形,长约1.2mm,宽1mm,顶端有内折小舌片;花柱基圆锥形;子房被白色而扁平的软毛。
果实棍棒状,顶端略粗,基部尾状尖,长1~2.2cm,宽2~2.5mm,果棱有刺毛,基部的刺毛较密;分生果横剖面圆状五角形,胚乳腹面内凹。花果期5~7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1分册.图版35)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600~3500m的山地林下、山沟及河边草地。分布于甘肃、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生药】:采集 8~9月采挖根,去细根,洗净,切片,晒干。
【化学】:
根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紫茎芹醚(Nothosmyrnol)、香根芹醚(Osmorhizole)、茴香脑(Anethole)、甲基对烯丙基苯酚、茴香醛及2、4-二甲氧基苯甲醛[1~3]。
参考文献 [1] 药学杂志(日) 1967;87(9):1138,1979;99:1116 [2] 中药研究文献摘要.1975~1979,科学出版社,1986:648 [3] Chemotaxonomic der pflanzon 1972·625
【药性】:
性味 《西藏常用中草药》:“辛,温。”
功效 祛风散寒,杀虫,止痛。
主治 《西藏常用中草药》:“散寒发表,止痛。治风寒感冒,头顶痛,周身疼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①《西藏常用中草药》:“治风寒感冒,头顶痛,周身疼痛:香根芹根3~9g。水煎服。”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在一些地区,香根芹的果实作鹤虱用。” ③《浙江药用植物志》:“治蛔虫、蛲虫,慢性肾炎水肿:香根芹果3~9g。水煎服。
” ④《浙江药用植物志》:“治夜盲症,消化不良:香根芹根15~30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