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耳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012页(990字)
【名称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概况】:
异名 节节草(广西上林),小节节花(广西隆林),亚婆潮草、千里及(海南儋县)。
基源 为茜草科耳草属植物脉耳草的全草。
原植物 脉耳草Hedyotis costata(Roxb.)Kurz[Oldenlandia costata(Roxb.)K.Schum.],又名黑节草(《云南药用植物名录》)。
形态 多年生、披散草本,高30~50cm,除花和果实被短柔毛外,全部均被干后变金黄色的疏长柔毛。叶对生,膜质,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8cm,宽1.5~2.8cm,顶端渐尖,基部楔形而稍下延;侧脉每边4~5条,纤细,明显,与中脉成锐角斜伸向上;叶柄长5~10mm;托叶膜质,基部合生,顶部有2~3条针状刺,刺长3~5mm。
聚繖花序腋生,密集呈头状,单生或呈总状花序排列;总花梗长5~12mm;花芳香,无花梗,白色或紫色;萼管陀螺形,长0.5mm,萼檐4~5裂,裂片披针形,长约1mm;花冠管形,长2.2~2.5mm,冠管长1.2~1.5mm,里面喉部以上被毛,顶部4裂,很少5裂,裂片长椭圆形,长约1mm;雄蕊着生于冠管喉部,花丝长约1mm;花柱长1.2~1.5mm,中部以上被毛,顶部2裂。蒴果球形,直径1~1.5mm,不开裂,有宿萼。种子每室有3~6颗,三棱形。花期4~11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213页.图5840)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00~1600m的山谷林缘或草坡旷地上。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印度、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药性】:
性味 辛、微苦,温。
功效 清热,除湿,消肿,止血。
主治 肝炎,风湿骨痛,疟疾;外用治骨折,拔异物,外伤出血。
叶:捣汁用于结膜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捣烂敷;或捣汁滴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