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027页(2190字)

【名称出处】:《江苏医学研究学术报告资料选编》

【概况】:

基源 为白蘑科假蜜环菌属发光假蜜环菌的子实体。

原植物 发光假蜜环菌Armillariella tabescens(Scop.ex Fr.)Sing.[Clitocybe tabescens(Scop.ex Fr.)Bres.],又名假蜜环菌(江苏)。

历史 60年代发现该菌在民间已广泛应用于治病;70年代进行一系列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工作。现已用于胆囊炎、肝炎、阑尾炎、中耳炎等症。

形态 子实体丛生,不发荧光。

菌盖初呈扁半球形,后渐平展,宽3~6cm,蜜黄色,有平伏毛状小鳞片;菌褶延生,浅蜜黄色,不等长,稍稀;菌柄杏仁黄色,基部色较深,上部稍细,纤维质,内部松软,有平伏毛状鳞片,渐变光滑。孢子广椭圆形,光滑,无色,7.2~8.4×5~6.5μm;菌丝体在培养基上初生时白色,在暗处发出浅蓝色荧光,老化后转变为黄棕色至棕褐色,不发光,具发达的根状菌索。

(图见《中国药用孢子植物》.235页.图348)

生境与分布 生阔叶树基或树桩上。分布于吉林、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四川等省。

。【生药】:

采集 人工培养,民间也有采挖生有假蜜环菌菌丝体的腐柳树根或树桩供用。

【化学】:

含Na、Ca、Fe等金属元素[1]。亮菌甲素(假蜜环菌甲素,Armillarisin A)(1),亮菌乙素(Armillarism B)[2],蔗糖、赤藓醇、甘露糖醇[3],抑制文氏腹水瘤活性,促进小造血组织DNA合成的多糖[4]

参考文献 [1] Nippon Shokuhin Kogyo Gakkaishi 1990;37(6):468 [2] 中国药用孢子植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35[微生物学报1974;14(1):9] [3] CA 1985;102:128902n [4] CA 1984;166836f;1985 103:209946c.

【药理】:

①利胆作用 大白鼠十二指肠给予亮菌甲素30mg/kg,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给药后1h胆汁分泌的增加率为41.2%。

家犬iv亮菌甲素5或10mg/kg后,与给药前20min胆汁分泌量进行比较,增加率分别为101.5%和186.1%,而去氢胆酸5和10mg/kg的增加率分别为134.7%和224.0%,与亮菌甲素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大白鼠十二指肠给予亮菌甲素后,d1内胆汁中固体物排出总量比对照组有明显增加,但固体物在胆汁中的浓度未增加。

在同时胆红素排出量却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减低率为48.8%;当胆汁中排出的亮菌甲素代谢物达高峰时,胆红素含量很少。亮菌甲素5mg/kg iv对麻醉犬总胆管十二指肠联接处的括约肌具有明显的松弛作用,剂量增加,作用加强。

②对肠平滑肌的作用 亮菌甲素5和10mg/kg iv,对十二指肠有松弛作用,并可见血压下降以及心率在短时间内略有减慢。 ③体内代谢 大白鼠po,im和iv亮菌甲素后,血清中存在着原型亮菌甲素。

药物从尿液和胆汁中排泄。在经肝脏时,发生代谢变化,胆汁中仅见到亮菌甲素代谢物。

毒性 亮菌甲素对小白鼠急性LD50,ip为980mg/kg,po>4000mg/kg。大白鼠每天im亮菌甲素剂量分别为1.6mg/kg和3.2mg/kg,连续3mo;家犬每天im8mg/kg,连续90d,外表观察、体重变化、血尿常规、凝血时间、血清尿素氮、血清谷-丙转氨酶和主要脏器的组织形态学检查,均未见到明显的毒副作用。

大白鼠每天im亮菌甲素3.2mg/kg,连续3mo,对生殖力无影响;在母鼠继续给药的情况下,对仔鼠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 江苏省亮菌鉴定会资料 1975

【药性】:

主治 治胆囊炎,肝炎,阑尾炎,中耳炎等。

用法用量 煎剂:每次50ml,1日3次;片剂:每次10片,每日3次。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江苏省《医学科学研究学术报告资料选编》 1972;(12):“治胆囊炎:亮菌片剂,每次服10片,日3次。急性病例服15天,慢性病例服1~2个月。” ②江苏省《医学科学研究学术报告资料选编》 1972;(12):“治肝炎(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慢性,迁延型,重型,复发型):亮菌片剂,每次服10片,日3次。” ③江苏省《医学科学研究学术报告资料选编》 1972;(12):“治阑尾炎:亮菌煎剂,每次服100~200ml。每4~6小时1次。”

上一篇:亮果蓼 下一篇:闽浙藜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