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浙藜芦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027页(1109字)
【名称出处】:《浙江药用植物志》
【概况】:
异名 七厘丹、山棕仔(《福建药物志》)。
基源 为百合科藜芦属植物闽浙藜芦的干燥根茎及根。
原植物 闽浙藜芦Veratrum maximowiczii Baker
形态 多年生草本。
根茎不明显膨大,基部残存黑褐色网状纤维的叶鞘,须根细条状多数。叶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基部叶为矩圆形,长12~28cm,宽3~8(~12)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而下延成柄,两面无毛,主脉稍明显。
圆锥花序长30~73cm,主轴、花梗、苞片均被灰色卷曲绵毛;花梗长约5mm;苞片和小苞片披针形;花被片6,淡绿色,长圆形,长约5mm;雄蕊6。蒴果椭圆形,长0.7~1.5cm,直径0.5~1cm,先端宿存3枚喙状花柱。
花果期7~10月。(图见《福建药物志》.第2册.470页.图607)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700~1350m的林下荫湿处。
分布于福建、浙江。
。【药性】:
性味 苦,寒。
有毒。 ①《浙江药用植物志》:“苦、辛,寒。有毒。” ②《福建药物志》:“苦,寒。有毒。”
归经 《陕西中药志》:“肝、肺、胃经。”
功效 活血祛瘀,催吐涌痰,解毒杀虫。
主治 跌打损伤,关节痛,指头炎,癫痫狂躁,疥癣恶疮。 ①《福建药物志》:“催吐,涌痰。治跌打损伤,关节痛,狂躁。” ②《浙江药用植物志》:“活血祛瘀,解毒杀虫。截疟,止痛。
治跌打损伤,指头炎。杀灭蝇、蚤、臭虫。” ③《陕西中药志》:“吐风痰,定癫痫,杀虫。治中风痰涌,癫痫,喉痹。
外治疥癣恶危。”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1.5~3g,开水送服。
外用:捣敷或研末敷。
使用注意 气弱及孕妇忌服。不可与诸参、细辛、芍药等配伍。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①《福建药物志》:“治跌打损伤、关节痛:藜芦4.5g,以烧酒90ml浸1小时,取出捣烂布包,先擦然后敷患处。” ②《福建药物志》:“治狂躁:藜芦研末,每次1.5~3g,冲黄酒服。可涌吐宿食痰延,顿挫狂势,缓解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