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荠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111页(3857字)

【名称出处】:《日用本草》

【概况】:

异名 铁葧脐(《救荒本草》),蹄(《本草求真》),红慈菇(《民间草药汇编》),马薯(《泉州本草》)。

基源 为莎草科荸荠属植物荸荠的球茎。

原植物 荸荠Eleocharis dulcis(Burm.f.)Trin.ex Henschel(E.tuberosa Roem.et Schult.;E.plantaginea R.Br.;Heleocharos dulcis(Burm.f.)Trin.ex Henschel),又名凫茨(《尔雅》),葃菇、水芋、乌芋(《广雅》),野地栗苗(江苏)。

历史 荸荠始载于《日用本草》。《纲目》曰:“凫茨生浅水田中、其苗三月四月出土,一茎上天,无枝叶,状如须。肥田栽者,粗近葱蒲,高二三尺,其根白蒻,秋后结果,大如山楂、栗子,而脐有聚毛,累累下生入泥底,野生者,黑而小,食之多滓,种出者,紫而大。”所述与合之荸荠完全相符。

形态 多年生沼生草木、高20~70cm。匍匐根茎细长,在其顶端生球叫荸荠。

秆多数,丛生,圆柱形,有多数横隔膜,干后现节,光滑无毛。

叶缺如,仅在秆基部有2~3个叶鞘,鞘长2~20cm。小穗顶生,圆柱状,长1.5~4cm,淡绿色,有多数花,基部两个鳞片无花,抱小穗一周;鳞片松散地覆瓦状排列,宽长圆形、顶钝圆,长3~5mm,近革质,有淡棕色细点,具1条脉;下位刚毛7条,较小坚果长1倍半,有倒刺;柱头3。小坚果宽倒卵形,双凸状,顶端不缢缩,长约2.4mm,棕色,表面有四至六角形网纹;花柱基三角形,基部具领状的环。

花果期5~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11卷.51页.图版18:1-5)

生境与分布 中国各地广泛栽培。

朝鲜、日本、越南、印度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10~12月挖取球茎,洗净,风干或鲜用。

药材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鉴别 球茎圆球形,略扁,直径可达3cm,厚约2.5cm,大小不等,下端中央凹入,上部顶端有数个聚生嫩芽;表面紫褐色或黑褐色,上有明显的环节,节上常有黄褐色膜质的鳞叶残存,有时附有小侧芽。质脆,内部白色,富含淀粉和水分,压碎后流出白色乳汁。气微,味甜。

以个大、肥嫩者为佳。

加工炮制 荸荠粉 取鲜荸荠洗净,除去嫩芽,磨碎,滤取白色浆汁,沉淀,干燥。

。【化学】:

含一种不耐热的抗菌成分一荸荠素(Puchiin)[1]。还含淀粉18.75%、蛋白质2.25%、脂肪0.19%,灰分1.58%[2]

参考文献 [1] Nature 1945;156:234 [2]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108

【药理】:

荸荠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产气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但不耐热。能抑制大肠杆菌的呼吸达80%。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798

【药性】:

性味 甘,寒。

①《别录》:“苦、甘,微寒。” ②《纲目》:“甘,微寒滑。” ③《医林篡要》:“甘、咸,寒滑。” ④《本草求原》:“甘、淡,寒。”

归经 入肺、肾经。 ①《玉楸药解》:“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 ②《得配本草》:“入足阳明经。” ③《本草求真》:“入肝、胃、大肠。” ④《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经。”

功效 清热,化痰,消积。

主治 治温病消渴,黄疸,热淋,痞积,目赤,咽喉肿痛,赘疣。 ①《别录》:“主消渴、痹热,热中,益气。” ②孟诜:“清风毒,除胸中湿热气;可作粉食,明耳目,止渴,消疸黄。” ③《日华子本草》:“开胃下食。” ④《日用本草》:“下五淋,泻胃热。” ⑤《滇南本草》:“治腹中热痰,大肠下血。” ⑥《本草汇编》:“疗五种膈气,消宿食,饭后宜食之。” ⑦《纲目》:“主血痢,下血,血崩。” ⑧《本经逢原》:“治酒客肺胃湿热,声音不清。” ⑨《北砚食规》:“荸荠粉:清心,开翳。” ⑩《本草再新》:“清心降火,补肺凉肝,消食化痰,破积滞,利脓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0~120g;捣汁、浸酒或煅存性研末。外用:煅存性研末撒,或澄粉点目,或生用涂擦。

使用注意 虚寒及血虚者慎用。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五汁饮(《温病条辨》)治太阴温病,口渴甚,吐白沫粘滞不快者:荸荠汁、梨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汁)。

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 ②《古方选注》:“治肝经热厥,少腹攻冲作痛:大荸荠4个,海(漂去石灰矾性)30g。

上2味,水400ml,煎8分服。

” ③雪羹汤(《四川中药志》)治高血压病而属痰热者及硅肺病:荸荠120g,海蜇皮60g。水煎多次分服。 ④《安徽中草药》:“治麻疹热透发不畅:鲜荸荠60g,西河柳15g。煎水代茶饮。

” ⑤《中草药学》:“预防流行性脑膜炎:荸荠、生石膏各适量。水煎服。

” ⑥《安徽中草药》:“治阴虚痰热:鲜荸荠60g,南沙参15g。水煎服。

” ⑦《福建药物志》:“治角膜溃疡:荸荠粉适量,加少许冰糖,研匀。以人乳调成糊状,取少许点眼,每日2~3次。”

单方应用 ①《泉州本草》:“治黄疸湿热、小便不利:荸荠打碎,每次120g煎汤代茶饮。” ②《唐瑶经验方》:“治下痢赤白:取完好荸荠,洗净拭干,勿令破损,于瓶内入好烧酒浸之,黄泥密封收贮。取2枚细嚼,空心用原酒送下。” ③《本经逢原》:“治痞积:荸荠于三伏时以火酒浸晒,每日空腹细嚼7枚,痞积渐消。” ④《本草经疏》:“治腹满胀大:乌芋去皮,填入雄肚内,线缝,砂器煮糜食之。勿入盐。” ⑤《神秘方》:“治大便下血:荸荠捣汁200ml,好酒150ml。空心温服。” ⑥《纲目》:“治妇人血崩:凫茈1岁1个,烧存性,研末,酒服之。” ⑦《简便单方》:“治小儿口疮:荸荠烧存性,研末掺之。” ⑧中华皮肤科杂志 1966;(2):“治寻常疣:将荸荠掰开,用其白色果实摩擦疣体。每日3~4次,每次摩至疣体角质层软化、脱掉,微有痛感并露出针尖大小的点状出血为止。连用7~10天。” ⑨《泉州本草》:“治咽喉肿痛:荸荠绞汁冷服,每次120g。” ⑩《四川中药志》:“治目赤肿痛、白内障初起:荸荠去皮、晒干研粉。每服30g,每日3次,可长期服用。

” ⑾江西《草药手册》:“治火眼:鲜荸荠去皮,捣烂绞汁,点眼。” ⑿《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痔疮出血:鲜荸荠500g,洗净,加红糖90g及水适量。煮沸1小时,取荸荠汤,1次或分次服。以上为1日量,连服3天。

或每日生吃荸荠120g,分1~2次服。” ⒀《新编秘方验方汇海》:“治酒齇鼻:荸荠粉适量,不时擦之。” ⒁《新编秘方验方汇海》:“治小儿麻疹:荸荠5个,水煎服。每日10次。连服3日。”

食疗 ①荸荠麦冬莱菔汤(《食疗本草学》)治阴虚肺热,咳嗽痰多:鲜荸荠120g,鲜萝卜250g。

捣烂,绞取汁液,加入麦门冬15g。煎汤服。 ②荸荠酒(《神秘方》)治大便下血,痢疾,崩漏:荸荠60g,捣烂绞取汁液。加入米酒150ml煎热,空腹服。

③药膳食疗 1991;(2):“治胃有虚热嘈杂:荸荠500g.胡萝卜250g。先将荸荠洗净去皮,与胡萝卜共煮,去渣饮汤,频频食之。”。【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纲目》:“按王氏《博济方》治五积冷气攻心,变为五膈诸病,金锁丸中用黑三棱,注云即凫茈干者,则所谓消坚之说,盖本于此。” ②陈士铎《本草新编》:“乌芋,切片,晒干,入药最消痞积,与鳖甲同用最佳,亦不消耗人真气,近人未知入药,特表而出之。地栗有家种野产之分,药用宜野产者为佳。然无野产,即持家种之老者,切片连皮晒干用之,不特消痞积,更能辟障气也。或问荸荠吴、越人喜欢,而吴,越人最多痞积,似乎荸荠非攻消品也,且其味甘甜带补性。

不知荸荠独用则消肾气,有泻无补,与鳖甲、神曲、白术、茯苓、枳壳之类并投,则能健脾去积,有补兼攻,所以单食则无效,同用则有益。” ③黄宫绣《本草求真》:“乌芋,止一水果,何书皆言力能破积攻坚、止血、治痢、住崩、擦疮、解毒发痘、清声醒酒,其效若是之多,盖以味甘性寒,则于在胸实热可除,而诸实胀满可消;力善下行,而诸血痢血毒可祛。是以冷气勿食、食则令人每患脚气。”

上一篇:莕菜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