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137页(10925字)

【名称出处】:《唐本草》

【概况】:

异名 柳桂(《本草别说》)。

基源 为樟科樟属植物肉桂的嫩枝。

原植物 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

余项参见“肉桂”条。

。【生药】:

采集 春、夏季将桂树的嫩枝条砍下,除去叶片,截成30~60cm长的小段,晒干。

药材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

鉴别

性状 枝条圆柱形,最细枝略呈四棱形,长30~60cm,直径0.3~1cm;表面棕红色或紫棕色,微有光泽,有纵皱纹,可见断枝残痕、叶痕、芽痕及细点状皮孔,较粗枝条皮部作环状横裂,细枝皮部易剥落而露出红棕色木部。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或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

以枝条嫩、棕红色、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 粉末:淡红棕色。

①石细胞类方形、类圆形、长方形、短梭形或纺锤形,直径30~64μn,壁较厚,有的三边厚,一边较薄,少数层纹可见,孔沟明显。壁甚厚者孔沟不明显,胞腔宽窄不一。 ②韧皮纤维梭状,稍弯曲,有的边缘齿状突出,初生壁明显,直径12~32(~48)μm,壁甚厚,木化,孔沟不明显。 ③油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1~68(~104)μm,有的含淡棕色油滴。 ④木纤维较长,直径18~24μm,具斜纹孔或相交成十字形。 ⑤木栓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壁较厚,微木化,有的一边甚厚,胞腔内大多充满红棕色物。

⑥具缘纹孔导管直径约至76μm。 ⑦射线细胞类方形、长方形,壁连珠状增厚。此外,草酸钙针晶稀少,极细小。

(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681页.图334)

理化 取样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冷浸20分钟,时时振摇,滤过,滤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桂皮醛为对照,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85∶15)为展开剂,展距10cm,喷0.1%2,4-二硝基苯肼试液,桂皮醛显橙红色斑点。(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297页.图202-1)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

与肉桂相似,含挥发油约1.5%,油中主要成分(85%)为桂皮醛(Cinnamic aldehyde)[1]

从桂枝皮中还分得3-(2-羟基苯基)丙酸[3-(2-Hydroxyphenyl)propanoic acid]及其葡萄糖甙[2]。此外在水煎剂中还有反式桂皮酸(trans-Cinnamic acid)、β-谷甾醇、香豆素、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长链脂肪酸等[3]

参考文献 [1] 中药志.第3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540 [2] Planta Med 1989;55(3):45 [3] 中药通报 1984;9(3):31。

【药理】:

桂枝煎剂(1∶20)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株病毒和孤儿病毒ECHO11有抑制作用[1]

桂枝醇浸液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2]

有关桂皮醛的药理作用见肉桂条。

参考文献 [1] 新医药学杂志 1973;(1):26 [2] 植物学报 1954;3(2):121。

【药性】:

性味 辛、甘,温。

①《医学启源》:“热,辛、甘。” ②《本经逢原》:“辛、甘,微温。”

归经 入膀胱、心、肺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阳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经。” ③《药品化义》:“入肝、肾、膀胱三经。” ④《本草求真》:“入肌表,兼入心、肝。”

功效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

主治 风寒表证,肩背肢节酸疼,胸痹痰饮,经闭癥瘕。

①成无己:“泄奔豚,和肌表,散下焦蓄血。制肺气。” ②《医学启源》:“《主治秘诀》:去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去皮风湿(末二字据《本草发挥》补)。” ③《本草经疏》:“实表祛邪。主利肝肺气,头痛,风痹骨节挛痛。

” ④《药品化义》:“专行上部肩臂,能领药至痛处,以除肢节间痰凝血滞。” ⑤《本草备要》:“温经通脉,发汗解肌。” ⑥《本草再新》:“温中行血,健脾燥胃,消肿利湿。治手足发冷作麻、筋抽疼痛,并外感寒凉等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温热病及阴虚阳盛之证,血证,孕妇忌服。

①《本草从新》:“阴虚之人,一切血证,不可误投。” ②《得配本草》:“阴虚血乏,素有血证,外无寒邪,阳气内盛,四者禁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膝,治筋骨软弱,风寒引起的脊背、腰腿疼痛,气血寒滞之闭经、痛经。

②配甘草,治心阳虚、心下悸喜按者。 ③配麻黄,治风寒发热、头痛、恶寒无汗。 ④配生姜,治胃寒或胃中停饮所致的胃脘疼痛、泛吐清水、呕恶呃逆等症。 ⑤配石膏,治风寒表证未罢,而兼口渴、烦躁、三焦热者,风寒湿邪郁滞肌络、久而化热之热痹者。 ⑥配大黄,治表寒里湿,恶寒头痛,发热汗出,腹满疼痛;表证误下,表邪内陷凝滞于脾,而见腹满实痛,大便秘结等症。 ⑦配人参,治阳气虚弱之外感风寒;阳气虚弱、气血凝滞之症。

⑧配白芍,治外感风寒、营卫不和的表虚自汗者。 ⑨配附子,治阳虚外感风寒湿邪的畏冷、四肢疼痛。 ⑩配茯苓,治心阳不振的心悸、气短。 ⑾配丹参,治心阳不振、瘀血痹阻的心悸、胸痛及血虚血瘀的惊悸、失眠等症。

⑿配吴茱萸,治妇女冲任虚寒的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等症。 ⒀配桃仁,治妇女血瘀癥瘕及外伤性瘀血阻滞脉络的疼痛。

⒁配当归、细辛,治寒入经络,手足厥逆,及腰膝疼痛。 ⒂配片姜黄、防风,治风寒阻络、气血不畅所致的肩臂疼痛。 ⒃配牡蛎、骨,治心阳不振所致的阳浮于上、阴伤于下而出现烦躁失眠者。 ⒄配柴胡,治寒疟、寒伤少阳、寒多热少者。

⒅配防风,治幼儿伤寒初起,恶寒发热、体重面黄。 ⒆配葛根,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

⒇配黄芪,治黄汗,两胫自冷,腰以上有汗,腰髋弛痛,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及黄疸脉浮,有表虚症状者。 (21)配当归、白芍,治血瘀肿痛,虚寒性月经不调等症。

(22)配茯苓、白术,治小便不利,痰饮等症。 (23)配杏仁、川朴,治气逆咳嗽。 (24)配麻黄、附子,治小腹冷痛,痛经。 (25)配栝楼、薤白,治胸阳不振而致的胸背彻痛,心悸,脉结代者。

(26)配生姜、枳实,治心下痞,诸逆,心悬痛。 (27)配当归、赤白芍、川芎、红花、桃仁,治月经后错,或闭经不潮及行经腹痛,腹部癥块等症。 (28)配吴茱萸、当归、川芎、赤芍、丹皮,治妇女宫冷不孕,或闭经腹痛等症。

(29)配秦艽、独活、川芎、五加皮,治风寒湿痹。 (30)配赤芍、红花、伸筋草,治骨节拘挛难伸,肢体疼痛。

方选和验方 ①桂枝汤(《伤寒论》)治太阳中风,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脉浮缓:桂枝、芍药、生姜各52g,炙甘草28g,大枣12枚。

为粗末,水煎,分3次服。服后啜热稀粥,以助药力,温覆令遍身微似有汗,不可令如水流离。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②桂枝二越婢一汤(《伤寒论》)治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桂枝、芍药、麻黄、炙甘草各9g,大枣4枚,生姜15g,石膏14g。先煮麻黄,去上沫,再入它药同煎,分2次服。

③桂枝二麻黄一汤(《伤寒论》)治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风乘汗入,汗孔反闭,形似疟状,一日再发者:桂枝22g,芍药、生姜各17g,麻黄8g,杏仁16个,炙甘草15g,大枣5枚。先煮麻黄,去上沫,再入它药同煎,分2次服。 ④桂枝人参汤(《伤寒论》)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后下)、炙甘草各56g,白术、人参、干姜各42g。水煎,分3次,日2夜1服。

⑤桂枝加大黄汤(《伤寒论》)治太阳病误下,腹中大实痛者:桂枝、生姜各42g,大黄、炙甘草各28g,芍药84g,大枣12枚。水煎,分3次服。

⑥桂枝加附子汤(《伤寒论》)治太阳病,发汗太多,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及寒疝腹痛,手足冷,身痛不仁: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各42g,大枣12枚,炮附子1枚。水煎,分3次服。

⑦桂枝加桂汤(《伤寒论》)治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发为奔豚,气以少腹上冲心者:桂枝70g,生姜、芍药各42g,炙甘草28g,大枣12枚。水煎,分3次服。

⑧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葛根56g,桂枝、芍药、甘草、黄芪各28g,生姜42g,大枣12枚。先煮葛根,再入它药同煎,分3次服,复取微似汗。

⑨桂枝甘草汤(《伤寒论》)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56g,炙甘草28g。水煎顿服。

⑩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治火逆证下后,又加烧针,心阳内伤,烦躁不安,及心悸、怔忡等症:桂枝14g,炙甘草、煅牡蛎、龙骨各28g,水煎,分3次服。 ⑾苓桂术甘汤(《伤寒论》)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及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者;近代也用于耳源性眩晕:茯苓56g,桂枝(去皮)42g,白术、炙甘草各28g,水煎,去滓,分3次服。

⑿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治伤寒五、六日,汗下后,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柴胡112g,桂枝、黄芩各42g,干姜、煅牡蛎、炙甘草各28g,天花粉56g。水煎,分3次服。 ⒀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金匮要略》)治遗精,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芤动微紧:桂枝、芍药、生姜、龙骨、牡蛎各42g,甘草28g,大枣12枚。水煎,分3次服。 ⒁桂枝加黄芪汤(《金匮要略》)治黄汗,两胫自冷,腰以上有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则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及黄疸脉浮、有表虚症状者:桂枝、芍药、甘草、黄芪各28g,生姜42g,大枣12枚。水煎,分3次服。服后饮热稀粥,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 ⒂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金匮要略》)治水饮结于气分,心下坚、大如盘、按之外坚而中虚:桂枝、生姜各42g,甘草、麻黄、细辛各28g,炮附子1枚,大枣12枚。

先煮麻黄,去上沫,再入它药同煎,分3次服。 ⒃桂枝生姜枳实汤(《金匮要略》)治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各42g,枳实70g。水煎,分3次服。 ⒄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知母、白术、防风各56g,芍药42g,甘草、麻黄、炮附子各28g,生姜70g。水煎,分3次服。 ⒅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治妇人宿有癥块,妊娠胎动,漏下不止,及瘀血而致的痛经闭经,癥积痞块等症:桂枝、茯苓、牡丹皮、炒桃仁、芍药各等份。

为末,炼蜜和丸,屎大。每日食前服1丸,不知,加至3丸。

⒆桂苓五味甘草汤(《金匮要略》)治支饮咳嗽,服用小青龙汤后,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茯苓、桂枝各56g,炙甘草42g,五味子15g。水煎,分3次服。 ⒇栝楼桂枝汤(《金匮要略》)治太阳痓病,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天花粉、甘草各28g,桂枝、芍药、生姜各42g,大枣12枚。

水煎,分5次服,微取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 (21)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治血痹,肌肤麻木,脉微涩小紧:黄芪、芍药、桂枝各42g,生姜84g,大枣12枚。水煎,分3次服。

(22)小建中汤(《金匮要略》)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桂枝(去皮)42g,甘草(炙)28g,大枣12枚,芍药84g,生姜42g,胶饴200ml。上6味,以水1400ml,煮取600ml,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200ml,日3服。 (23)桂枝加归芍汤(《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治肾疟,腰脊痛,大便难,目瞑瞑然,手足寒:桂枝、芍药、甘草、当归、生姜、大枣各适量。水煎服。 (24)桂枝四七汤(《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治寒气客于背俞之脉、而致心痛:桂枝、半夏各9g,酒白芍5g,茯苓、厚朴、枳壳各2g,人参叶、炙甘草各2g,生姜3片,大枣2枚。

水煎服。

(25)桂枝黄芩汤(《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治心疟、心烦甚、欲得清水、反寒多而不甚热:桂枝、芍药、甘草、黄芩、生姜、大枣各适量。

水煎服。 (26)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备急千金要方》)治肺痿,吐涎沫不止者:桂枝、生姜各111g,甘草74g,皂荚1个,大枣12枚。

为粗末,水煎分3次服。 (27)桂枝石膏汤(《症因脉治》)治太阳经温疟有汗者:桂枝、知母、石膏、黄芩各适量。水煎服。若无汗,加防风;若身痛,加羌活、柴胡。

(28)桂枝汤(《症因脉治》)治伤寒,有汗恶风,脉浮缓:桂枝、白芍、麻黄、甘草各适量。水煎服。 (29)桂枝芍药汤(《症因脉治》)治寒气腹痛,面黄唇白,手足多冷,恶寒不热,二便清利,腹中绵绵作痛,脉左关弦紧者:桂枝、陈皮、甘草、生姜、白芍各适量。水煎服。

(30)桂枝柴胡汤(《症因脉治》)治寒疟、寒伤少阳、寒多热少者:桂枝、柴胡各适量。水煎服。 (31)桂枝续命汤(《症因脉治》)治太阳中风,有汗恶风,脉浮缓者:麻黄、桂枝、人参、黄芩、白芍、甘草、防风、杏仁、川芎、防己各适量。水煎服。

(32)桂枝半夏汤(《医醇賸义》)治伏饮,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腰痛,身振振瞤剧:桂枝3g,半夏4g,茯苓9g,陈皮、白芥子、厚朴、紫苏各3g,白术、贝母各6g,甘草1.3g,生姜3片。水煎服。 (33)桂苓神术汤(《医醇賸义》》治溢饮、水流四末、肢节作肿、身重无力:桂枝3g,茯苓9g,白术、苍术、陈皮、厚朴、砂仁各3g,薏苡仁24g,半夏5g,生姜3片。水煎服。

(34)温肺桂枝汤(《医醇賸义》)治肺胀,虚满而喘咳:桂枝、沉香各2g,当归、茯苓、桑皮各6g,苏子5g,橘红3g,半夏4g,栝楼实12g,姜汁20ml(冲)。水煎服。

(35)桂枝白汤(《张氏医通》)治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近代也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属热痹证者:知母180g,炙甘草60g,石膏500g,糯米30g,桂枝(去皮)90g。为粗末,每服15g,水煎温服,汗出愈。

(36)桂枝防风汤(《幼幼集成》)治幼儿伤寒初起,恶寒发热,体重面黄,或面白喘息,口中气热,呵欠顿闷:桂枝、防风各5g,白芍6g,炙甘草、生姜各3g,大枣5枚。水煎顿服。若有痰,加白芥子3g;若呕吐,加陈皮、半夏各3g;若热多,加柴胡3g;若胸紧气急,加枳壳、桔梗各3g。 (37)柴葛桂枝汤(《幼幼集成》)治痘将出而憎寒振战:柴胡、葛根、羌活、人参、防风、桂枝、牛蒡子、炙甘草、淡竹叶各适量。

水煎服。 (38)桂枝羌活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治疟疾头痛,项强有汗,恶风脉浮:桂枝、羌活、防风、炙甘草各15g。为粗末,每服15g。水煎服。

若吐者,加半夏曲15g。 (39)桂枝姜附汤(《温病条辨》)治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或白滑,不渴:桂枝18g,干姜、白术、熟附子各9g。

水煎服。 (40)桂枝桃仁汤(《伤寒保命集》)治经前腹痛:桂枝、芍药、生地黄各60g,制桃仁50个,甘草30g。

为粗末,每服15g,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 (41)桂枝黄芩汤(《证治准绳·类方》)治疟疾:柴胡36g,黄芩、人参、甘草各14g,半夏12g,石膏、知母各15g,桂枝6g。为粗末,每服15~21g。

水煎服。 (42)桂枝散(《普济本事方》)治因惊伤肝、胁肋疼痛:炒枳壳30g,桂枝15g。为末,每服6g,生姜、大枣煎汤调下。 (43)桂苓甘露饮(《医学启源》)治饮水不消,呕吐泻利,水肿腹胀,泄泻不能止;兼治霍乱吐泻,下利赤白,及中暑烦渴等症:茯苓(去皮)、白术、苓、炙甘草、泽泻各30g,寒水石(另研)30g,桂枝(去粗皮)15g,滑石(另研)60g。为末,或水煎、或水调,每服6~9g,亦可入蜜少许。 (44)桂枝加当归汤(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外科学讲义》)治营卫不和、寒湿凝滞而致的脱疸、冻疮等症: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当归各适量。水煎服。 (45)少林裕公酒(《少林寺秘方集锦》)具有活血补气,益肝滋肾,乌发固齿,祛斑悦颜,壮筋强骨之功:桂枝、松子仁、全虫、银耳、白术、木槿花、红花、地丁各60g,肉桂、附子、鹿肾、驴肾、肾、蜈蚣各30g,党参、薏苡仁、龙齿、石斛、白芍、橘红、紫河车各90g,生地、熟地、山茱萸、杜仲、当归尾、百合、柏子仁、黑豆、赤芍、天麻、麦冬各80g,何首乌、菟丝子、山楂各250g,益智仁、大麦芽、旱莲草、龙眼肉各210g,杞果、血藤各270g,灵芝草、草决明、菊花各120g,黄芪500g。

各药切成碎片,置于瓷缸,加优质白酒至药材上面约1cm,加盖并封闭,埋于地下约1~1.5m处100天左右,过滤即得药酒。

每次服15~20ml。 (46)桂芍舒筋活痹汤(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81;(4))治坐骨神精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症见下肢放射性疼痛,遇冷痛甚,行动不便:桂枝10g,白芍30g,赤芍10~20g,木瓜10g,伸筋草30g,元胡12g,制乳香10g,五灵脂12g,鸡血藤30g,怀牛膝15g,炙甘草15g。水煎服。

(47)四川中医 1984;(5):“治囊缩阴痿:桂枝、制附片、干姜、白术、炙草、韭子、益智、苁蓉、锁阳、巴戟、阳起石各15g,硫黄6g。水煎服。” (48)玉屏桂枝汤(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6;(6)) 治慢性荨麻疹:炙黄芪18g,白术10g,防风10g,白芍9g,桂枝6g,赤芍10g,鬼见羽15g,地龙10g,蝉衣6g,大枣4个,生姜3片。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7天为1疗程。

口干思饮、舌尖红、苔薄黄者加连翘12g,薄荷6g;畏寒肢冷,遇风遇冷起疹明显增多者加制附片6g;气短神疲明显者加五味子10g,党参10g;妇女月经量少有瘀块、经前腹痛、舌有瘀斑者加当归、红花各10g,益母草30g。 (49)羌桂合剂(新中医 1987;(1))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桂枝、甘草各10g,羌活6g,乳香、没药各5g。

水煎服。每日1剂。

(50)加味桂枝龙牡汤(中医杂志 1987;(1))治功能性不射精症: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20g,生甘草5g,生龙牡各30g,炒蜂房15g,急性子10g,怀牛膝15g。每天1剂,水煎分2次空腹服。偏阳虚者加仙灵脾15g,肉苁蓉10g;偏阴虚者加生地15g,玄参15g,减少桂枝、生姜用量;气虚者加黄芪15g,党参10g;血虚者加熟地15g,当归10g;血瘀者加地鳖虫10g,莪术15g;肝郁者加柴胡10g,路路通15g;湿热者加车前子15g,川柏10g。 (51)新疆中医药 1988;(1):“治顽固性荨麻疹:桂枝10g,赤芍15g,麻黄10g,防风15g,苍术12g,红花10g,土鳖10g,地龙15g,当归12g,蜂房15g,生姜1g,甘草6g。水煎服。” (52)桂枝当归补血汤(新中医 1989;(1))治肩周炎:白芍、当归、虎杖各15g,黄芪60g,姜黄9g,羌活、威灵仙、陈皮、白术、白芥子、桂枝各10g,生姜3片,红枣5枚,制半夏6g。湿甚者,加豨莶草10g;白术10g,寒甚者,加桂枝至15g,再加淡附片(先煎)9g;痹症日久多虚兼瘀者,加鸡血藤30g,制乳香、制没药各6~9g;前屈后旋困难者,加桑枝30g,伸筋草15~30g;久病者,加用穿山甲6g,全蝎2~3g,蜈蚣1~2条。

水煎服。 (53)中医杂志 1989;(3):“治阴维阳维二脉失调。荣卫不和之女性更年期综合症:桂枝10g,白芍10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5枚,桑枝15g,黄芪15g,红花6g,秦艽10g,太子参15g。

每日1剂,水煎服。” (54)当归芍药桂枝汤(新疆中医药 1990;(3))治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当归12g,芍药10g,桂枝9g,茯苓15g,知母9g,蒲公英15g,黄柏8g,生地12g,丹皮6g,川断10g,黄芪9g,白术12g,泽泻10g,山栀子10g。

水煎服,每日1剂。 (55)湖北中医杂志 1992;(1):“治宫外孕:桂枝、干姜、半夏、茴香、桃仁、红花、蒲黄、甘草各10g,当归、元胡、五灵脂各15g,细辛6g,艾叶3g。水煎服。” (56)新中医 1992;(3):“治癫痫:黄芪30g,桂枝12g,当归20g,白芍、天麻各15g,甘草6g,生姜5片,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 (57)陕西中医 1992;(2):“治肢端麻木症:桂枝、白芍、姜黄、川芎、生姜各9g,苍术12g,当归15g,僵蚕、全蝎各8g,乌10g,炙甘草6g,大枣3枚。水煎服。” (58)吉林中医药 1992;(1):“治急性风湿热:桂枝15g,知母30g,炙甘草15g,生石膏50g,糯米50g。水煎服。有结节性红斑者,加丹皮、赤芍、蒲公英;下肢关节红肿者,加苍术、防己、黄柏、薏苡仁、木瓜;关节疼痛者,加地龙、蜂房、蜈蚣、全蝎;体质虚弱者,加白人参;病久伤阴者,加玄参、生地、黄芩、麦冬。

食疗 茯苓桂枝粥(大众中医药 1992;(1))治青光眼:茯苓15g,桂枝9g,生石决明15g,夏枯草9g,粳米60g,红糖适量。将茯苓等4味中药加水1000ml煎成600ml,去渣后入粳米、红糖煮粥食。每日1次,连服7~8天。

。【医药家论述】:

①王好古:“或问《本草》言桂能止烦出汗,而张仲景治伤寒有当发汗,凡数处,皆用桂枝汤;又云,无汗不得服桂枝,汗家不得重发汗,若用桂枝是重发其汗,汗多者用桂枝甘草汤,此又用桂枝闭汗也。一药二用,与《本草》之义相通否乎?曰,《本草》言桂辛甘大热,能宣导百药,通血脉,止烦出汗,是调其血而汗自出也。仲景云,太阳中风,阴弱者汗自出,卫实营虚故发热汗出。又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阴虚阳必凑之,故皆用桂枝发其汗。此乃调其营气,则卫气自和,风邪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出而自止,非桂枝能闭汗孔也。昧者不知出汗、闭汗之意,遇伤寒无汗者亦用桂枝,误之甚矣。

桂枝汤下发汗字,当认作出字,汗自然发出,非若麻黄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其治虚汗,亦当逆察其意可也。

” ②李杲《用药心法》:“桂枝气味俱轻,故能上行发散于表。” ③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仲景治表用桂枝,非表有虚以桂补之,卫有风邪,故病自汗,以桂枝发其邪,卫和则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 ④李时珍《纲目》:“麻黄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

” ⑤倪朱谟《本草汇言》:“桂枝,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止咳嗽,去肢节间风痛之药也。气味虽不离乎辛热,但体属枝条,仅可发散皮毛肌腠之间,游行臂膝肢节之处。” ⑥刘若金《本草述》:“桂枝与薄桂,虽皆属细枝条,但薄桂尤其皮之薄者,故和营之力似不及枝也。又肉桂治奔豚而桂枝亦用之者,以奔豚属肾气,肾气出自膀胱,桂枝入足太阳故也。

”“世医不悟桂枝实表之精义,似以此味能补卫而密腠理。若然,何以不用参、芪耶?盖四时之风,因于四时之气,冬月寒风伤卫,卫为寒风所并,则不为营气之并而与之和,故汗出也。

唯桂枝辛甘能散肌表寒风,又通血脉,故合于白芍,由卫之固以达营,使其相和而肌解汗止也。” ⑦张璐《本经逢原》:“麻黄外发而祛寒,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桂枝上行而散于表,透达营卫,故能解肌。世俗以伤寒无汗不得用桂枝者,非也。桂枝辛甘发散为阳,寒伤营血亦不可少之药。麻黄汤、葛根汤未尝缺此。但不用桂枝汤,以中有芍药酸寒,收敛表腠为禁耳。

” ⑧黄元御《长沙药解》:“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荣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之脱陷,降浊阴之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 ⑨邹澍《本经疏证》:“凡药须究其体用,桂枝能和关节,温经通脉,此其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味厚则泄,气厚则发热,辛以散结,甘可补虚。故能调和腠理,下气散逆,止痛除烦,此其用也。

盖其用之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小、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

其功之最大,施之最广。

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 ⑩张寿颐:“桂枝轻用三、五分至七、八分,重用一钱至钱半,若营血素虚,而卫阳亦微,外有凛寒,则用一、二分与白芍合炒;其舌滑无苔者,且必桂、芍同炒,而拣去桂枝不用,反取其气,不食其味,此虽吴下近时新法,而不可谓其无深意者也。桂枝即肉桂之枝,柔嫩细条,芬芳馥郁,轻扬升散,味辛气温。祛营卫之风寒,主太阳中风而头痛。立中洲之阳气,疗脾胃虚馁而腹疼。

宣通经络,上达肩臂,温辛胜水,则抑降肾气,下定奔豚,开肾家之痹着,若是阳微溲短,斯为通溺良材。

惟在燥咳气升,妄用即教血溢,抑或阴亏液耗,误投必致病加。其效在皮,而仲景书反去其皮,可悟传抄之谬,无皮为木,而晚近来或用其木,毋乃嗜好之偏。

” ⑾曹家达:“寒湿凝沍于肌肉,阳气不达于外,仲师因立桂枝汤方,以扶脾阳而达营分之郁。盖孙络满布腠理,寒郁于肌,孙络为之不通,非得阳气以通之,营分中余液必不能蒸化而成汗,桂枝之开发脾阳,其本能也。

但失此不治,湿邪内窜关节,则病历节;或窜入孙络而为痛,按之不知其处,俗名寒湿流筋。其郁塞牵涉肝脏,二证皆宜桂枝。”

上一篇:桂花露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