栝楼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147页(10680字)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地楼(《本经》),泽巨(《吴普本草》),瓜蒌(《针灸甲乙经》、《中国药典》),泽姑、黄瓜(《别录》),天圆子(《东医宝鉴》),柿瓜(《医林纂要》)。
基源 为葫芦科栝楼属植物栝楼、中华栝楼、湘桂栝楼或长萼栝楼的果实。
原植物 正品: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T.Obtusiloba C.Y.Wu ex C.Y.Cheng et Yueh),又名果羸(诗经),果稞(《尔雅》),药瓜(江苏)和中华栝楼:T.rosthornii Harms,[T.iaponica auct.non(Miq.)Kitamura],又名双边栝楼(通称)。其余2种在部分地区也大量作为栝楼入药:湘桂栝楼:T.hylonoma Hand.-Mazz.和长萼栝楼T.laceribractea Hayata(T.hupehensis C.Y.Cheng et Yueh;T.sinopunctata C.Y.Cheng et Yueh)
历史 栝楼始载于《本经》,植物原名果羸、果裸,《诗经》曰:果羸之实,亦施于宇。《尔雅》也载:“果裸之实栝楼。”《本草图经》载:“栝楼,三四月内生苗,引藤蔓,叶如甜瓜叶、作叉,有细毛。七月开花,似葫芦花,浅黄色。实在花下,大如拳,生青至九月熟、赤黄色。其实有正圆者,有锐而长者。
”《纲目》也有详实的考证和记载:“栝楼原名果羸。羸与蓏同;许慎云木上曰果,地下曰蓏。此物蔓生附木,故得兼名……栝楼即果羸二字音转也”。亦作。
后人又转为瓜蒌……古者瓜、姑同音,故有泽姑之名,齐人谓之天瓜,象形也”。又曰:“栝楼,其根直下生,年久者长数尺,秋后挖者结实有粉……。其实圆长,青时如瓜、黄时如熟柿,……内有扁子,大如丝瓜子,壳色褐,仁色绿,多脂,作青色。”所述,即为今之栝楼无疑。
《中国药典》1985和1990年版均收载。《中国药典》除收载天花粉(栝楼根)、瓜蒌(栝楼果实)外,尚收载瓜蒌皮(栝楼果实的皮)及瓜蒌子(栝楼的种子)。
形态 栝楼和中华栝楼的形态见“天花粉”条。
湘桂栝楼为攀援藤本。根条形,肥厚。茎细弱,幼时被短柔毛,具白色皮孔。
卷须细,2歧。叶柄长3~6cm,疏生柔毛,有白色糙点;叶片阔卵形,长11~17cm,宽10~16cm,常3~5中裂,侧裂片为中央裂片的1/2长,边缘疏生尖头状细齿,具缘毛,基部弯缺凹入2cm,表面疏生糙伏毛,背面无毛,掌状脉3~5条。
花单性异株;雄花单生叶腋,萼筒狭钟形,长12~15mm,裂片线形,花冠白色,直径约3cm,外面密被腺状柔毛,裂片宽倒卵形,长约1.5cm,上部稍3裂,两侧具线状细裂的流苏;雌花未见。果实卵状椭圆形,长9cm,直径5~6cm,熟时桔红色,顶端具短喙。花期5~6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73卷.第1分册.247页.图版60∶8-11)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800~950m的山谷灌木林中。
产湖南、广西和贵州。
长萼栝楼与湘桂栝楼的区别在于:茎被短刚毛状刺毛;叶片及叶柄初被短刺毛,后变为白色鳞片状糙点;雄花呈总状花序,长10~23cm,萼筒细长,长约5cm;果实近球形,直径5~8cm,熟时橙黄至橙红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图见植物分类学报.第12卷.第4期.439页.图版86∶图2和图版88∶图3)生于海拔200~1000m的山谷密林或山坡路旁。
分布于中国台湾、江西、湖北、广东、广西和四川。
。
【生药】:
栽培 宜温暖湿润的气侯,能耐寒。
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土层深厚肥沃.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种子繁殖,3~4月播种,播前用水浸种1~2天,每天换水1次。
然后进行直播,按株行距1.7~2m开穴,每穴点播5~6粒种子,覆土3~5cm。也可分根繁殖,于早春将4~5年生雌株根挖出,切成8~10cm长的小段穴栽,每穴栽2段;如计划收根(天花粉)的,则应选雄株的根作种栽。出苗后结合松土除草进行间苗,每穴留壮苗1~2株。茎蔓长为30~40cm时,须搭棚架,以利攀援生长。
生长期间,结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南方栽培第二年后,每年需整枝疏芽,每株留茎蔓2~3条,以便通风透光,减少烂蔓。冬季寒冷的北方,应堆±防冻,保苗过冬。主要虫害黄守瓜,用400~600倍鱼藤精液喷治;蚜虫,用40%乐果乳剂1000倍液喷杀。
采集 霜降至立冬果实成熟,果皮表面开始有白粉并为淡黄色时,连果柄摘下果实,将果柄编结成串,先堆室内2~3天,再挂于阴凉通风处晾干(2个月左右),然后剪去果柄,用软纸逐个包裹,以保持色泽。
药材中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于山东、安徽、河南。
鉴别
性状 果实长椭圆形或卵圆形,长约9cm,直径约6cm;果皮橙黄色或土黄色,微有光泽,皱缩,顶端有圆形的花柱残存,基部略尖,有果柄的残余,果柄部周围的果皮上有放射状纵沟。质重,剖开内表面黄白色,并有纤维,肉质胎座多已缩存粘丝状,种子集结成团。嗅如焦糖,味略甜。以个大,不破、色澄黄、糖味浓者为佳。
显微 参见栝楼子、栝楼皮。
加工炮制 蜜栝楼 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栝楼丝拌匀,闷透置锅中,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蜜栝楼,密闭,置阴凉干燥处。。【化学】:
含甙类、有机酸、糖类、树脂、树胶、色素、脂肪油等[1]。
所含蛋白质与种子相同,但与根中天花粉蛋白(Trichosanthin)不同,无引产作用[2];从果肉中分离到丝氨酸蛋白酶(Serine proteases)[3];从山东产瓜蒌中检出17种氨基酸,其总量果肉多于果皮;微量元素有K、Na、Ca、Mg、Cu、Zn、Fe、Mn、Co、Ni、Sr,其总量果肉少于果皮[4]。瓜蒌的60%醇提取液,其抗癌作用明显,另有较强的致泻作用物质[1]。其余成分参阅瓜蒌皮、瓜蒌子条目下。
附 同属植物王瓜T.cucumeroides Maxim.的果实中分离出β-胡萝卜素,果皮中还有蕃茄红素(Lycopene)[5]。
参考文献 [1] 南京药学院学报 1959;4(1):1 [2]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305 [3] Phytochemistry 1990;29(6):1879 [4] 中国中药杂志 1989;14(6):363(43) [5] 药学杂志(日) 1970;90:248
。【药理】:①祛痰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从瓜蒌皮分离的总氨基酸有良好的祛痰作用[1]。
②泻下作用 瓜蒌含有致泻物质,有泻下作用[2]。 ③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瓜蒌皮(35%)。子(65%)水煎醇沉浓缩剂,以及瓜蒌皮浸膏经阳离子树脂交换所得的部分制成的注射液(以下简称瓜蒌注射液),均对豚鼠离体心脏有扩张冠脉的作用,而以后者更为显着[3],每1ml灌注液中含生药量为2.5或5.0mg时,可使冠脉流量分别增加55%或71%[4]。
在离体兔心试验中也取得类似结果[5]。
最近报告,瓜蒌不仅扩张冠脉,增加流量,且大剂量对心脏有抑制作用,使心缩力减弱,心率减慢,为剂量依赖性。瓜蒌能抵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离体豚鼠冠脉流量减少[6]。
瓜蒌注射液能降低家兔动脉收缩压,增加脉压,并明显扩张家兔肠系膜微动脉,但对微静脉的作用不明显[7]。瓜蒌能对抗由去甲肾上腺素和氯化钾所致的大鼠动脉平滑肌收缩,拮抗率大约30%左右[8]。
瓜蒌不同部位的扩冠作用强度:瓜蒌皮>瓜蒌霜>瓜蒌子>瓜蒌仁>瓜蒌子壳。自瓜蒌皮中分离的类生物碱也有扩张冠脉作用,而总氨基酸无效[1,3]。
瓜蒌注射液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能明显提高大鼠对常压、低压缺氧的耐受力;对预先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的小鼠,在低压缺氧情况下也能提高存活率[4,5]。瓜蒌5.0,6.0和7.5g/kg能延长正常小鼠和特异性心肌缺氧小鼠在缺氧条件下的生存时间[6[。
但瓜蒌注射液并不延长司可巴比妥纳对小鼠的睡眠时间,提示其提高耐缺氧能力与中枢神经系统无关[4,5]。瓜蒌对ADP或胶原诱导的家兔和大鼠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有一定的促解聚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体外试验50%抑制聚集的剂量为3.83mg/kg[6]。瓜蒌对实验性心肌梗塞有明显保护作用,给药组的梗塞范围明显小于对照组,疗效与心得安相近。
瓜蒌能对抗结扎家兔冠脉左室支中点而引起的血小板数增加,及冠状窦血小板聚集明显增强,尤其是PAgrVmax%(1分钟最大聚集速度)。另外,瓜蒌还能拮抗由结扎家兔冠脉左室支所致的冠状动脉血浆TXB2水平的明显升高和血浆6-keto-PGF1浓度升高[8]。
④抗菌作用 1∶5~1∶1瓜蒌煎剂或浸剂,在体外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并对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流感杆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及星形奴卡氏菌等也有一定抑制作用[9~14]。 ⑤其它作用 1∶5瓜蒌煎剂在体外(玻片法)能杀死小鼠腹水癌细胞[15]。
瓜蒌皮的体外抗癌效果比瓜蒌仁好,且以60%乙醇提取物作用最强。
自瓜蒌皮的醚浸出液中得到的类白色非晶体性粉末也有体外抗癌作用,而子壳和脂肪油均无效。动物试验表明,瓜蒌对肉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腹水癌的作用不明显[2]。另有报道,瓜蒌制剂对小鼠移植性子宫颈癌(U-14)、淋巴肉瘤-1腹水型及肉瘤(S-180)的实验治疗均无效[16]。
毒性 瓜蒌煎剂小鼠的po LD50大于临床常用量的100倍,毒性很低。瓜蒌煎剂小鼠1次ip的LD50为25.79±1.43g/kg[6]。瓜蒌注射液的毒性甚低,小鼠1次ip或iv的LD50分别为363±33g/kg和306±22g/kg。麻醉犬1次静滴100g/kg,(相当于临床用药量的100倍),仅见血压一过性下降,未见其它明显毒性反应,呼吸和心电图均无明显改变。次日测定GPT、ZTT、尿素氮均正常。犬亚急性毒性试验,每日30g/kg,iv 21d,除个别犬在给药wk3进食减少,部分犬给药毕后出现肝细胞局部轻度浊肿外,也未见其它明显毒性反应。体重、心电图、血象、肝功、肾功、尿常规均无明显变化。镜检,心、脾、肺及肾上腺均未见异常[4]。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科研新药汇编(1976年鉴定),1977:25~37 [2] 南京药学院学报1959;(4):1 [3] 医药工业1975;(1):21 [4] 医药工业1975;(7):17 [5] 浙医通讯1975;(2,3):70 [6] 中国医药学报1989;4(5):21 [7] 中草药1984;15(1):29 [8]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88;4(1):43 [9] Chin Med J 1949;67:648 [10] Chinmed J 1950;68:307 [11] 药学通报1960;(2):59 [12] 广东中医1960;5(8):398 [13] 微生物学报1960;8(1):52 [14] 中华皮肤科杂志1957;(4):286 [15] 北京医学院学报1959;(1):104 [16] 科技资料选编(中医研究院) 1972:136~144
。【药性】:性味 甘、苦,寒。
①成无己:“苦,寒。” ②《日用本草》:“苦、平,凉。” ③《本草衍义补遗》:“甘、润。”
归经 入肺、胃、大肠经。
①《本草汇言》:“入手少阴、太阴经。” ②《本草新编》:“入肺、胃二经。”
功效 润肺,化痰,散结,滑肠。
主治 痰热咳嗽,胸痹、结胸,肺痿咳血,消渴,黄疸,便秘,痈肿初起。
①《别录》:“主胸痹。” ②《本草图经》:“主消渴。” ③成无己:“通胸中郁热。” ④《伤寒类要》:“治脾瘅溺赤出少,惕惕若恐。” ⑤《本草品汇精要》:“消结痰,散痈毒。” ⑥《纲目》:“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利咽喉,消痈肿疮毒。
” ⑦《江苏植物药志》:“治水肿。” ⑧《山西中药志》:“瓜瓢洗手,治冻裂。”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2g;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大便不实,有寒痰、湿痰者不宜。
①《本草经集注》:“枸杞为之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 ②《本经逢原》:“脾胃虚及呕吐自利者不可用。” ③《本草便读》:“冷滑大肠,脾虚无火、大便不实者不可用。”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①配漏芦,治乳汁不下,乳房胀痛。
②配乳香,治产后乳汁不通,乳痛初起,壅滞肿痛,乳房焮胀。 ③配蒲公英,治热毒所致的乳痈早期。 ④配甘草,治肠燥便秘。 ⑤配薤白,治胸痹,咳嗽痰多,心痛彻背,不得卧,大便干燥。
⑥配枳实,治心下(胃脘)痞满,胀痛,食欲不振,大便不利,便秘等症。 ⑦配枳壳,治气滞津亏的便秘。 ⑧配海蛤壳,治咳嗽,咯痰黄稠,胸胁满闷,或隐隐作痛。 ⑨配贝母,治痰热咳嗽,胸闷,咯吐不利。
⑩配僵蚕、甘草,治咽喉肿痛。 ⑾配杏仁、桔梗,治痰热壅肺,咳嗽气短。 ⑿配贝母、半夏,治慢性气管炎。 ⒀配麻仁、当归,治血虚便秘。
⒁配蒲公英、鹿角霜,治急性乳腺炎。 ⒂配黄连、半夏,治胸膈满闷,按之则痛之结胸症。 ⒃配连翘、玄参、牡蛎,治痈肿疮毒,瘰疬。 ⒄配鱼腥草、芦根、银花,治肺痈咳吐脓血。
⒅配穿山甲、皂角刺、生黄芪、当归,治痈肿疮毒溃烂者。 ⒆配穿山甲、皂角刺、银花、赤芍,治痈肿疮毒初起、未成脓者。
⒇配知母、浙贝,治肺热咳嗽,痰粘稠不易咯出者。 (21)配牛蒡子、连翘、皂角刺、金银花,治乳痈乳疽,寒热交作等证。
(22)配银花、败酱草、红藤,治肠痈。
(23)配火麻仁、郁李仁、枳壳,治肠燥便秘。
方选和验方 ①栝蒌汤(《外台秘要》)治产后口渴:栝蒌148g,麦门冬、人参、干地黄各111g,炙甘草74g,土瓜根185g,大枣20枚。水煎,分3次服。
②栝蒌汤(《外台秘要》)治产后小便数而兼渴:栝楼、人参各111g,炙桑螵蛸、炙甘草、黄连、生姜各7.4g,大枣50枚。水煎,分3次服。 ③栝楼枳实汤(《增补万病回春》)治痰郁症:栝楼、枳实(麸炒)、桔梗、川芎、制苍术、香附、杏仁、黄芩、贝母、陈皮各3g,木香(另研)、砂仁各1.5g。为粗末,加生姜3片,水煎去渣,入竹沥、姜汁少许,磨木香调下。
④栝楼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治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者:栝楼实1枚,薤白112g,白酒1400ml。水煎,取400ml分2次服。
⑤栝楼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楼实1枚,薤白42g,半夏112g,白酒400ml。水煎,取800ml,分4次服,每日3次。
⑥栝楼散(《普济方》)治喘:栝楼2个,明矾1块(如枣大)。入栝楼内,烧煅存性,为末。将萝卜煮烂,蘸药末服之,汁过口。 ⑦逐黄散(《普济方》)治小儿黄疸,脾热眼黄,并治酒黄:栝楼青者熔为末。
每服3g,水200ml,煎7分,去滓。临卧服,五更泻下黄物立可。 ⑧神效栝楼散(《妇人良方》)治乳痈及一切痈疽初起,肿痛即消,脓成即溃,脓出即愈:栝楼1个(研烂),生粉草、当归(酒洗)各15g,乳香、没药各3g。上用酒煎服,良久再服。
⑨润肺散(《宣明论方》)治小儿膈热,咳嗽痰喘甚久不瘥:栝楼实1枚,去子,为末,以面和作饼子,炙黄为末。每服3g,温水化乳糖下,日3服,效乃止。
⑩栝楼散(《证治准绳·疡医》)治便痈等恶疮:栝楼1枚,金银花、炒牛蒡子各9g,生姜、甘草各15g。为粗末,用酒200ml煎数沸,空腹服。
⑾栝楼散(《证治准绳·类方》)治五色痢久不愈者:煨栝楼1个。
为细末、温酒调服。 ⑿栝楼散(《傅青主女科·产后编》)治乳痈及各种痈疽:栝楼1个,金银花、当归各9g,炒乳香、炒没药、甘草、青皮各1.5g,白芷3g。水煎服。
⒀乳癌方(《外科传薪集》)治乳癌初生:青皮、栝楼、石膏、生甘草节、橘络、皂角刺、金银花各适量。水煎服。 ⒁栝楼散(《外科十法》)治早期乳痈:栝楼1个,明乳香3g。
酒煎服。
若妇人郁怒而乳肿者,于栝楼散内更加柴胡、赤芍、甘草、橘叶之属。 ⒂楼贝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治乳劳初肿气实者:栝楼、贝母、天南星、甘草、连翘各3g。
水煎,加酒服。 ⒃栝楼散(《医学心悟》)治肝气躁急而胁痛,或发水泡:大栝楼1枚(连皮捣烂),粉甘草6g,红花2g。水煎服。 ⒄栝楼散(《太平圣惠方》)治肺黄,症见眼目白色,头面微肿,鼻衄不止,多涕憎寒,遍身生赤粟子,壮热,腹胀胸满,上气:栝楼1枚,柴胡、炙甘草、款冬花、芦根、贝母(煨令微黄)各15g。为粗末,每服15g,加生姜0.2g。水煎,不拘时服。
⒅栝楼煎(《太平圣惠方》)治小儿咳嗽不止,心神烦闷:栝楼1个(制熟去仁,以童便200ml相合,研绞取汁,酥30g,生甘草末0.3g,蜜90g。加水慢火煎如稀汤,每服2g,清粥饮调下,每日4~5次。 ⒆秦王九疸散(《千金翼方》)治九疸:栀子仁、茜草根、栝楼、葶苈子、川椒、瓜蒂、石钟乳、寒水石、牡蛎、泽泻、白术各等份。
为末,每服3~6g,每日3次。
⒇小陷胸汤(《伤寒论》)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近代也用于渗出性胸膜炎、支气管肺炎属痰热内阻者:黄连14g,半夏(洗)15g,栝楼大者1枚。先以水煮栝楼去渣,再入诸药同煎,去渣。
分3次温服。 (21)小陷胸加枳实汤(《温病条辨》)治阳明暑湿,水结在胸,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心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苔黄滑,脉洪滑者:黄连、枳实各6g,栝楼9g,半夏15g。
水煎分2次服。 (22)黑神散(《圣济总录》)治吐血:栝楼取端正者,纸筋和泥通裹,于顶间留一眼子,煅存性,地坑内合一宿,去泥捣罗为散。每服6g,糯米饮调下。 (23)《圣济总录》:“治肺痿咳血不止:栝楼50个(连瓤、瓦焙)、乌梅肉50个(焙),杏仁(去皮、尖、炒)20个。为末,每用6g,以猪肺1片切薄,掺米入内,炙热,冷嚼咽之,日2服。” (24)《海上集验方》:“治时疾发黄,心狂烦热闷,不认人者:大栝楼实1枚(黄者),以新汲水180ml,浸淘取汁。下蜜50ml,朴硝2g,合搅令消尽,分再服。” (25)《永类铃方》:“治便毒初发:黄栝楼1个,黄连15g。水煎连服。” (26)《圣济总录》:“治肠风下血:栝楼(烧为末),赤小豆各15g。上2味,杵罗为末,空心酒调下2g。” (27)《本草衍义》:“治肺燥热渴,大肠秘:九月、十月间熟栝楼取瓤,以干葛粉拌,焙干,慢火炒热,为末。食后夜卧,以沸汤点9g服。” (28)《湖南药物志》:“治麻疹后咳嗽:全栝楼6g,桑白皮9g,淡竹叶9g。水煎服。” (29)《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治心绞痛:栝楼30g,薤白12g,制半夏9g水煎服。” (30)《湖北中草药志》:“治各种癌症:全栝楼、山豆根、野菊花、半边莲、白花蛇舌草、金银花各1.5kg,全蝎120g,蜈蚣20条,龙胆草、乌梅、败酱草、苏子各1kg,七叶一枝花500g,白糖1.25kg。制成5000ml合剂,每次10ml,每日2次。” (31)楼星承气汤(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3;(1))治中风急症,中医辨证属于痰热腑实者:全栝楼15~30g,胆南星10~15g,生大黄10~15g,芒硝10~15g。
水煎服。 (32)中医杂志 1987;(1):“治小儿麻痹并发阻塞性肺不张,高热惊厥:全栝楼18g,花粉15g,麦冬12g,桃仁10g,杏仁9g,桔梗12g,浙贝9g,葶苈子6g,桑皮9g,黄芩12g,银花24g,连翘24g,枳实9g,板蓝根12g。水煎服。” (33)中医杂志 1987;(1):“治痰热交阻性频发性室性早搏:全栝楼50g,浙贝、广郁金、陈皮、胆星、黑山栀各10g,川黄连3g,丹参30g。水煎服。
” (34)血竭栝楼汤(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1987;(3))治急性乳腺炎:血竭10g,乳香、没药、青皮、蒲公英、丹参各15g,栝楼50g,金银花25g,柴胡10g。水煎服,每日3次。
(35)硝黄楼葛汤(中医杂志 1988;(1))治小儿食积痉病:生大黄9g,元明粉(分冲)12g,炒枳壳9g,全栝楼12g,葛根、生黄芩各9g,焦楂肉12g,莱菔子9g,鲜竹叶30张。水煎服。
(36)二甲前列汤(四川中医 1990;(10))治前列腺肥大症:栝楼、山药各20g,茯苓、车前子、炒鳖甲、瞿麦各15g,附片、虫、甲珠、桃仁泥、炖大黄各6~10g,蒲公英、昆布各30g。丝瓜络为引,水煎服。
(37)栝薤郁枳汤(陕西中医 1992;(1))治肝胃郁滞所致之胃痛,胸胁痛,痞症,呃逆,嗳气,噎膈,便结,郁症等:全栝楼24g(壳、仁各半)、薤白头、枳实各12g,郁金、白术各18g,隔山橇30g,香附15g,广霍香10g。水煎,空胃服,每日2~3次。
(38)栝楼藕粉羹(大众医学 1992;(2))治肝胆湿热型病毒性肝炎:栝楼粉10g,藕粉20g。先用凉水适量调和,然后以沸水200ml加糖适量,冲成羹糊,置小锅内用火加温调糊,每日1次。
单方应用 ①《鲁府禁方》:“治痰嗽:黄熟栝楼1个。取出子若干枚,照还去皮杏仁于内,火烧存性。
醋糊为丸,如梧子大。
每服20丸,临卧时,白萝卜汤送下。
” ②《产乳集验方》:“治热游丹赤肿:栝楼末100g。酽醋调敷之。
” ③《子母秘录》:“治乳肿痛:栝楼(黄色老大者)1枚熟捣,以白酒2000ml,煮取800ml,去滓。温200ml,日3服。” ④《湖南药物志》:“治热咳吐血:全栝楼3~9g。水煎服。
” ⑤《安徽中草药》:“治乳汁不足:栝楼1个,水煎,兑黄酒适量服。”。
【医药家论述】:
①朱震亨《本草衍义补遗》:“栝楼实,《本草》言治胸痹,以味甘性润,甘能补肺,润能降气。胸有痰者,以肺受火逼,失降下之令,今得甘缓润下之助,则痰自降,宜其为治嗽之要药也。又洗涤胸膈中垢腻,治消渴之神药也。
” ②李时珍《纲目》:“张仲景治胸痹痛引心背,咳唾喘息,及结胸满痛,皆用栝楼实乃取其甘寒不犯胃气,能降上焦之火,使痰气下降也。成无己不知此意,乃云苦寒泻热,盖不尝其味原不苦,而随文附和尔。
” ③刘若金《本草述》:“栝楼实,阴厚而脂润,故于热燥之痰为对待的剂,若用之于寒痰、湿痰、气虚所结之痰,饮食积聚之痰,皆无益而有害者也。” ④张璐《本经逢原》:“栝楼实,其味较栝楼根稍平,而无寒郁之患。” ⑤王秉衡《重庆堂随笔》:“栝楼实,润燥开结,荡热涤痰,夫人知之,而不知其舒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之功有独擅也,魏玉璜先生言之最详。” ⑥张秉成《本草便读》:“栝楼,性味与花粉相同,惟润降之功过之。故凡上焦郁热,垢腻痰火咳嗽等症,皆可用之。
一切肺痈、肠痈、乳痛之属火者。尤为相宜。” ⑦周岩《本草思辨录》:“栝楼果实之长,在导痰浊下行,故结胸胸痹,非此不治。然能导之使行,不能逐之使去,盖其味柔,非济之以刚,则下行不力。是故小陷胸汤则有连、夏,栝楼薤白等汤则有薤、酒、桂、朴,皆伍以苦辛迅利之品,用其所长,又补其所短也。” ⑧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栝楼,能开胸间及胃口热痰,故仲景治结胸有小陷胸汤,栝楼与连、夏并用;治胸痹有栝楼薤白等方,栝楼与薤、酒、朴、桂诸药同用。若与山甲同用,善治乳痈;若用赭石同用,善止吐衄;若但用其皮,最能清肺、敛肺、宁嗽、定喘;若但用其瓤,最善滋阴润燥、滑痰、生津、若但用其仁,其开胸降胃之力较大,且善通小便。” ⑨张山雷《本草正义》:“楼实入药,古人本无皮及子仁分用之例。仲景书以枚计,不以分量计,是其确证。
盖楼实能通胸膈之痹塞,而子善涤痰垢粘腻,一举两得。自《日华子本草》有其子妙用一说,而景岳之《本草正》,只用其仁,张石顽之《逢原》,亦云去壳纸包压去油,则皆不用其壳,大失古人专治胸痹之义。
且诸疡阳症,消肿散结,又皆以皮子并用为捷。
观濒湖《纲目》附方极多,全用者十之九,古人衣钵,最不可忽。惟近今市肆,以楼实老时,皮肉不粘。剖之不能成块,凡用全楼者,皆乘其未老之时,摘取曝干而剖为数块,方能皮肉粘合,以取美观,然力量甚薄,却无功效。
所以颐欲用其全者,宁以楼皮、楼仁,列为二物,乃能得其老道,始有实验,若但书全栝楼三字,则用如不用,此亦治医者不可不知药物之真性情也。即使但用其皮,亦是老而力足,疏通中满,确有其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