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贝母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283页(6456字)
【名称出处】:《纲目拾遗》
【概况】:
异名 象具、大贝、珠贝(通称)。
基源 为百合科贝母属植物浙贝母的干燥鳞茎。
原植物 浙贝母Fritiliaria thunbergii Miq.(F.verticillata Willd.var.thunbergii(Miq.)Baker)
历史 浙贝载于《纲目拾遗》,据引《百草镜》云:“浙贝出象山,俗呼象贝母。”又引《闇斋》云:“宁波象山所出贝母,亦分两瓣,味苦而不甜,其顶平不尖,不能如川贝之象荷花蕊也。”所述即指本种而言。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全株光滑无毛。鳞茎扁球形,通常由2片白色肥厚的鳞叶对合而成,直径2~6cm。
茎单一,直立,绿色或带紫色。叶无柄,叶片狭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6~17cm,宽0.5~1.5cm,茎下部叶对生,中部叶轮生,上部叶互生,先端卷曲。
每株有花1至数朵,花钟状,下垂,生于茎顶或上部叶的叶腋,淡黄色或黄绿色,有时稍带淡紫色;顶生花具苞片3~4,侧生花具苞片2,苞片叶状,先端卷曲;花被片长2.5~3.5cm,宽约1cm,内外轮相似;雄蕊长为花被片的2/5;花药近基着。蒴果长2~2.2cm,宽约2.5cm,棱上有宽6~8mm的翅。花期3~4月,果期5月。(图见《中药志》.第1册.94页.图66)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较低的山丘荫蔽处或竹林下。
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湖南;浙江宁波及江苏南通地区有大量栽培。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栽培 宜温和气候,稍耐寒,怕涝。
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腐殖质多的砂质壤土为好。用鳞茎繁殖,在9月下旬至10月,选取健壮无病的种茎,按行距20cm开深6~7cm的条沟,以株距10~14cm下种,每亩用种量350kg。栽后覆土,次年春季即可萌芽生长。
浙贝母喜肥,需施足基肥外,还需在入冬时施腊肥,用厩肥、堆肥或人畜粪水追施;早春出苗后,又追肥1次,可用人畜粪水或化肥;在3月下旬摘花后根据苗情,再酌施追肥。
每次施肥应结合中耕除草进行。5月初,植株地上部逐渐枯萎,为使鳞茎安全越夏,可在植株行间套种浅根作物,如黄豆等。
亦可用种子育苗繁殖,经过5年培育后,可作鳞茎繁殖生产。病害灰霉病、黑斑病,用500倍托布津液喷雾或多菌灵防治;干腐病和软腐病,下种前用20%可湿性三氯杀螨砜800倍加80%敌敌畏乳剂2000倍再加40%克瘟散乳剂1000倍液混合浸种10~15分钟。
注意蛴螬、豆芫菁、葱螨等虫害的防治。
采集 立夏后地上部分枯萎时采挖鳞茎,洗净,大小分开,大者分成两瓣,除去芯芽,习称“大贝”或“元宝贝”,小者不分瓣,不去芯芽,习称“珠母”,撞擦除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擦出的浆液,晒干或烘干;或将鲜鳞茎切片晒干。
药材主产于浙江鄞县等地,江苏、安徽也有栽培生产。
鉴别
性状 ①大贝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略呈肾形或菱肉状,高1~2cm,直径2~3.5cm,厚0.6~1.5cm;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有白色粉末。
质硬脆,断面白色或淡黄白色,粉性。气微,味微苦。
②珠贝为完整的鳞茎,扁球形,高1~1.5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外层2枚鳞叶肥厚,略呈肾形,相对抱合,中央有2~3枚皱缩的小鳞叶及干缩的细杆状残茎。
以鳞叶肥厚、表面及断面白色、粉性足者为佳。
显微 鳞叶上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类方形或类长方形,长28~192μm,宽24~70μm,垂周壁较平直。横切面观角质层稍厚,表皮细胞垂周壁部位,角质层向内凸出形成角质栓,其表面观呈颗粒状,于整个垂周壁部位较密,如念珠状。气孔类圆形或扁圆形,长37~64μm,直径46~68μm,副卫细胞3~5个,与周围表皮细胞近等大。(图见药学学报.1991;26(6)∶463~470.图1) 粉末:类白色。
①淀粉粒极多,单粒长卵形、广卵形、三角状卵形或贝状圆形,直径5~56μm,脐点点状、裂缝状、人字状或马蹄状,位于较小端,层纹明显;复粒稀少,由2~3分粒组成;半复粒稀少。
②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或长方形,角质层在垂周壁部位向内凸出形成角质栓,呈粗颗粒状,排列较密;气孔扁圆形,副卫细胞4~6个。
③草酸钙方晶细小,存在于表皮细胞及导管旁薄壁细胞中。 ④螺纹、环纹导管直径约至18μm。
(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别》.283页.图135)
理化 取样品粉末5g,加氨水2ml、苯20ml,浸渍过夜,滤过,取滤液8ml,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1ml氯仿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浙贝碱、浙贝次碱为对照,以乙酸乙酯-甲醇-浓氨水(17∶2∶1)为展开剂,展距12cm,喷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与对照品在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色斑点。(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229页.图150-1)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化学】:
含多种甾醇类生物碱:浙贝甲素(1)(Peimine,Verticine)、浙贝乙素(2)(Peiminine,Verucinone)、新的生物碱浙贝宁(Zhebeinine,5α、14α-Cevanine-3β,6α,20β-trial),被认为是浙贝甲素27-CH3的差向异构体[1],首次从浙贝中分得的Eduardine和新生物碱浙贝丙素(Zhebeirine,5α,14α-Cevanine-3β-hydroxy-6-one)[2]和微量新生物碱浙贝酮(Zhebeinone,5α,14α-Cevanine-3β,20β-dihydroxy-6-one),为浙贝乙素27-CH3的差向异构体、浙贝宁6位羟基的氧化物[3],另一种新的3,7-二氧杂环〔3,3,O〕辛酮-6类化合物,其结构为2(3′,5′-Dimethyoxy-4′-hydroxyphenyl)-3,7-dioxabicyclo〔3,3,O〕octan-6-one),定名为浙贝素(Zhebeiresinol)[4]。
从新鲜鳞茎中分得浙贝宁、浙贝甲素,对映-贝壳杉烷-16β,17-二醇、β-谷甾醇和胡萝卜素[5],从日本栽培的中国浙贝新鲜鳞茎中分得Isopimaran-19-ol、Isopimaran-19-oic acid(以甲酯形式存在)、对映-贝壳杉烷-16β,17-二醇(ent-Kauran-16β,17-diol)、对映-贝壳杉烷-16α,17-二醇、对映-16β,17-环氧-贝壳杉烷、对映-16α-甲氧基-贝壳杉烷-17-醇和对映贝壳杉-15-烯-17-醇(ent-Kaur-15-en-17-ol)[6]。
还含微量的贝母新碱(Peimisine)、贝母芬碱(Peimiphine)、贝母定碱(Peimidine)、贝母替定碱(Peimitidine);又含贝母碱甙(Peiminoside),水解后生成贝母甲素和1分子葡萄糖[7]。测得Mg、Cu、Zn的含量分别为(μg/g)124.24、25.69和43.92[8]。
参考文献 [1] 药学学报 1991;26(3):231 [2] 植物学报 1991;33(12):923 [3] 药学学报 1992;27(6):472 [4] 药学学报 1993;28(3):212 [5] 中国中药杂志 1993;18(6):354 [6] Chem Pharm Bull 1982;30(11):3912 [7] 中药志.第1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93 [8] 中草药 1986;17(8):18
。【药理】:
①镇咳、祛痰 浙贝母碱(浙贝甲素,Peimine)及去氢浙贝母碱(浙贝乙素,Peiminine),对氨水引咳小鼠有镇咳作用,其4mg/kg ig的EDT50分别为136及135%;4mg/kg sc,对刺激毛刺激麻醉豚鼠气管引咳或电刺激麻醉猫喉上神经引咳,二者也均有镇咳作用[1]。
②对中枢神经的作用浙贝母碱(浙贝甲素)和去氢浙贝母碱2.0mg/kg sc,均能使小鼠自发活动减少,4mg/kg ig,均能使小鼠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延长,1.0,2.0mg/kg sc,小鼠醋酸扭体法试验,表明均有镇痛作用[1]。 ③对心血管的作用浙贝母碱及贝母碱甙(Peiminoside)10mg/kg iv,对麻醉猫、兔均有降压作用,贝母碱甙对开胸犬左冠脉动脉注射2mg,可增加冠脉血流量[2]。 ④其它 浙贝母碱具阿托品样作用,对兔、猫离体肺灌流实验表明低浓度(1∶5,000,000)可使支气管松弛,高浓度(1∶10,000)则呈轻度收缩作用[3]。
毒性 浙贝母碱iv对小鼠的MLD为9mg/kg[4]。
浙贝母碱iv对小鼠的LD50为7mg/kg,贝母碱甙为73mg/kg[2]。
参考文献 [1] 药学学报 1985;20(4):306 [2] 日本药理学杂志 1961;57:49§ [3] 中华医学杂志 1949;35(8):353 [4] CA 1933;27:51169
。【药性】:性味 《本草正》:“大苦,寒。”
归经 《本草正》:“入手太阴、少阳、足阳明、厥阴。”
功效 清热化痰,散结解毒。
主治 风热咳嗽,肺痈喉痹,瘰疬,疮疡肿毒。 ①《本草正》:“大治肺痈肺瘘,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气,善开郁结,止疼痛,消胀满,清肝火,明耳目,除时气烦热,黄疽淋闭,便血,溺血,鲜热毒,杀诸虫及疗喉痹,瘰疬,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湿热恶疮,痔漏,金疮出血,火疮疼痛,较之川贝母,清降之功,不啻数倍。” ②《本草从新》:“去时感风痰。” ③《纲目拾遗》:“解毒利痰,开宣肺气,凡肺家夹风火有痰者宜此。” ④《山东中草药手册》:“清肺化痰,制酸,解毒。治感冒咳嗽,胃痛吐酸,痈毒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①配杏仁,治咳嗽痰多,气喘。
②配夏枯草,治瘰疬,瘿瘤。 ③配知母,治肺热咳嗽,咯痰不爽等症。
④配乌贼骨,治胃疼,呕泛酸水等症。
⑤配大黑枣、五倍子,治咽喉十八症。
⑥配玄参、牡蛎,治瘰疬结核。 ⑦配银花、菊花、蒲公英,治痈肿,乳腺炎。
⑧配鱼腥草、鲜芦根、薏苡仁,治肺痈。 ⑨配杏仁、白前、紫菀,治感冒咳嗽。
⑩配海藻、昆布、莪术,治甲状腺肿瘤。
方选和验方 ①改容丸(《疡医大全》)治雀斑:浙贝母、白附子、菊花叶、防风、白芷、滑石各15g。上为细末,用皂角10荚,蒸熟去筋膜同药捣丸,早、晚擦面。 ②贝薄饮(《药物与方剂》)治白喉初期,急性咽喉炎:浙贝母、薄荷、玄参。
水煎服。 ③《山东中草药手册》:“治感冒咳嗽:浙贝母、知母、桑叶、杏仁各9g,紫苏6g。水煎服。” ④《中药临床应用》:“治颈淋巴结结核,慢性淋巴结炎:浙贝母18g,夏枯草、生地、玄参各15g,生牡蛎(先煎)30g。水煎服。”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肺热咳嗽,痰多胸满:浙贝母、知母、桑白皮、栀子、茯苓、黄芩各9g,石膏12g,瓜蒌仁、陈皮、枳实各6g。共研细粉,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次1丸,日2次,口服。” ⑥《陕西中医验方选编》:“治瘿瘤:浙贝母6g,瓜蒌壳24g,海浮石18g,桔梗15g,海藻60g,槟榔15g,海带60g,夏枯草12g,青皮12g,香附12g。共研为细末,每次3g,日2次,口服。” ⑦《常见病验方选编》:“治胃脘痛:浙贝母9g,海螵蛸12g,甘草9g。研细末,每次3g,日3次,口服。
” ⑧《安徽中草药》:“治乳痈肿痛:浙贝母、天花粉、当归各9g,蒲公英、连翘各15g,青皮4.5g,鹿角霜12g。水煎服。
” ⑨《安徽中草药手册》:“治肺结核咳嗽,潮热,痰中带血:浙贝母、知母各6g,南沙参、百部、白及、麦门冬各9g,阿胶6g(另炖冲)。水煎服。
” ⑩《安徽中草药手册》:“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浙贝母1份,乌贼骨2份。共研细末,每次3~4.5g,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
” ⑾河北中医 1990;(2):“治男子性功能障碍(不射精):浙贝母20g,白矾30g,陈胆星30g,远志30g,节菖蒲20g,茯苓20g,京三棱15g,丹参15g,土鳖虫20g,地龙20g,蜈蚣15条,家韭子15g,川牛膝10g。上药共为细末。
分30包,每包10g,早、晚各服1包。
” ⑿消痰化结汤(新中医 1991;(2))治小儿淋巴结炎:浙贝母、玄参、连翘、夏枯草各10g,牡蛎、鸡内金各6g,柴胡3~6g,陈皮5g,甘草3g。
水煎服。
单方应用 《杨春涯经验方》:“治对口:象贝母研末敷之。”。【医药家论述】:
①张德裕《本草正义》:“象贝母苦寒泄降,而能散结。《本经》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别录》止烦、热、渴、出汗,皆泄降除热也。疝瘕以热结而言,泄热散结,故能治之。
喉痹,热之结于上者也。乳难之乳,即孳乳之乳,指产难也,贝母滑降,且能散结,故催生而治产难。
甄权《药性论》谓贝母作末酒服,治产难及胞衣不出;近人保生无忧散一方,为催生保产灵药,内有贝母,程钟龄释之谓贝母滑润,义皆本此。而注《本经》者仅以为下乳汁,恐非真旨。
主金疮者,苦降清热之功也,不仅可以内服,亦可外作掺药。后人以象贝通治阳证痈疡,消肿退热,殊有捷效,亦本于此。主风痉者,苦寒清热,泄降定风之功也。《别录》疗腹中结实、心下满,皆指邪热窒塞之证,苦泄散结,皆能主之。洗洗恶风寒者,风寒外袭于皮毛,内合于肺,象贝清泄肺气而辛能疏散,其效可知。目眩为肝阳上乘,项直为风邪外感,苦降泄风,辛泄疏散,治之宜也。
咳嗽上气,又痰热之侵肺,苦泄清金而又降逆之功用也。”“象贝母,味苦而性寒,然含有辛散之气,故能除热,能泄降,又能散结。今人乃以通治风热、温热、时气热邪,则寒能胜热,辛能散邪也。主郁气痰核等证,则辛散苦泄,开结散郁也。
催生下乳,又其泄降之余义。至于治疸,治疡,清喉咽,主吐衄,疗痰嗽,通二便,种种功力,无非清热泄降四字,足以赅之,要之皆象贝之功用,而市肆通行之川贝,淡泊异常,断不足以语此。
” ②张璐《本经逢原》:“贝母,川者味甘最佳,西者味薄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一种大而苦者仅能解毒。并去心用。
凡肺经药皆当去心,不独贝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