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须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627页(2248字)

【名称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概况】:

异名 须公(广东),牙努秒(云南西双版纳傣语)。

基源 为唇形科肾茶属植物肾茶的地上部分。肾茶属全世界约5种,产东南亚至澳大利亚;中国仅产1种,药用。

原植物 肾茶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Thunb.)C.Y.Wu ex H.W.Li.[Clerodendron spicatum Thunb.;Clerodendranthus stamineus(benth.)Kudo;Orthosiphon spicatus(Thunb.)Back.]

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1~1.5m,四棱形,被倒向短柔毛。

叶卵形或菱状卵形,长2~5.5cm,宽1.3~3.5cm,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边缘具粗牙齿或疏圆齿,齿端具小突尖、上面榄绿色,下面灰绿色,两面均被短柔毛及散布凹隙腺点;叶柄长5~15mm。轮伞花序6花,在主茎及侧枝顶端组成具总梗长8~12cm的总状花序;苞片圆卵形,先端骤尖,具平行的纵向脉,边缘具缘毛;花梗长达5mm与序轴密被短柔毛。

花萼卵珠形,长5~6mm,宽约2.5mm,外面被柔毛及突起的锈色腺点,内面无毛,2唇形,上唇圆形,边缘下延至萼筒,下唇具4齿,齿三角形,先端具芒尖,前2齿比侧2齿长1倍,边缘均具短睫毛,果时花萼增大,10脉明显,其间网脉清晰可见。花冠浅紫或白色,在上唇疏布锈色腺点,内面在冠筒下部疏被微柔毛,冠筒狭管状,长9~19mm,冠檐2唇形,上唇大,外反,3裂,中裂片较大,下唇伸直,长圆形,微凹。

雄蕊4,超出花冠2~4cm,前对略长,花药小,药室叉开。花柱伸出,先端棒状,2浅裂。花盘前方呈指状膨大。小坚果卵形,长约2mm,宽约1.6mm,深褐色,具皱纹。

花果期5~11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6卷.575页.图版123)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上达1050m林下荫湿处,有时也见于无荫平地上,更多为栽培。分布于中国海南、台湾、福建、广西南部及云南南部。

印度、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至澳大利亚及邻近岛屿也有。

。【生药】:

栽培 适生于热带高温气候,不耐寒。

宜在半荫蔽的环境中栽培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但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而湿润的砂质壤土为好。猫须草的生活力强,扦插繁殖容易生根成活。扦插季节以春秋两季为佳。

播穗应选主、侧枝嫩梢或2年生枝条,嫩梢剪取两对叶子和1个顶芽,长约2cm,或剪成10~15cm长的插穗。每段插穗有2~3节,顶节叶片须剪去二分之一,其余叶片全部剪除。

宜随剪随插,按6×10cm株行距斜插于砂床。插后稍压,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为防止烈日直晒,可搭棚遮荫。

扦插苗,高达4~10cm时即可出圃移植,按株行距40×50cm穴栽。亦可在春末夏初采种播种,但采取的种子寿命较短,培育的实生苗生长缓慢;故种子繁殖多在引种时采用。定植后的生长期间,须勤除杂草,结合中耕追施氮肥1~2次,旱季及时浇水或灌溉,雨季应注意排水,以免积水烂根,开花时应立即摘除。

采集 全年可采收全草,切段,晒干。

。【化学】:

含CaSO4、有机酸钙盐及钾盐、挥发油、皂甙、戊糖、己糖、葡萄糖醛酸。

叶内含消旋肌醇(Myoinositol)[1]

地上部分含泽兰素(Eupatorin,含量0.004%),3′-羟基-5,6,7,4′-四甲氧基黄酮(含量0.002%),橙黄酮(Sinensetin,含量0.001%),尾草素(Salvigenin,含量0.001%),6-甲氧基芫花素(6-Methoxygenkwanin,含量0.0008%),a-香树脂醇,β-谷甾醇,果酸,胡萝卜甙,异橙黄酮(Isosinensetin),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黄芩素四甲醚(Scutellarein tetramethyl ether),肾茶精油含柠檬烯,脑,麝香草酚等[2]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578 [2] 云南植物研究1984;6(3):344。【药性】:

性味 甘、淡、微苦,凉。

《新华本草纲要》:“甘,微苦,凉。”

功效 清热除湿,排石利尿。

主治 ①《新华本草纲要》:“急、慢性肾炎,膀胱炎,尿路结石,风湿性关节炎,对肾脏病有良效。”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胆结石,急、慢性肾炎,膀胱炎,尿路结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鲜品90~120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急、慢性肾炎,膀胱炎,尿路结石,胆结石:猫须草30~60g,水煎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