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701页(4927字)

【名称出处】:《开宝本草》

【概况】:

异名 青小豆(《圣惠方》)。

基源 为豆科菜豆属植物绿豆的种子。菜豆属全世界150种,中国约15种。

原植物 绿豆Phaseolus radiata(L)Wilczak

历史 本品始载于《开宝本草》。《纲目》载其:“处处有之,三四月下种,苗高尺许,叶小而有毛,至秋开小花,荚如赤豆荚,粒粗,而色鲜者为官绿,皮薄而粉多;粒小而色深者为油绿,皮厚而粉少。早种者,呼为摘绿,可频摘也;迟种呼为拔绿,一拔而已。”以上描述与当今本品相符。

形态 一年生直立草本。3出羽状复叶,小叶宽卵圆形或呈菱形,长6~10cm,先端渐尖;侧生小叶偏斜,两面均被毛;托叶细线形。

总状花序与叶近等长;花4~5(7)朵;苞片卵形或长椭圆形;花萼钟状,萼齿4;花冠黄色或黄绿近白色,长约1cm;旗瓣肾形,翼瓣、骨瓣均具爪;二体雄蕊;子房无柄,密被硬长毛。荚果长圆柱形,长6~10cm,宽约0.6cm;表皮黑绿色,被淡褐色长硬毛。

种子10~15粒,绿色或暗绿色,稀黄绿色,花期6~7月,果期8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13页.图2756)

生境与分布 中国各地均有栽培。

。【生药】:

采集 立秋后种子成熟时采收,拔取全株,晒干,将种子打下,簸净杂质。

鉴别 种子短矩圆形,长4~6mm;表面绿黄色或暗绿色,光泽,种脐位于1侧上端,长约为种子的1/3,呈白色纵向线形。种皮薄而韧,剥离后露出淡黄绿色或黄白色的种仁,子叶2枚,肥厚,质坚硬。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

含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核黄素。

绿豆的磷脂成分中有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 ethanolamine)、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磷脂酰甘油(Phosphatidylglycerol)、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及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1]。每100g绿豆含蛋白质22.1g,脂肪0.8g,碳水化合物59g,Ca49mg,P268mg,Fe3.2mg,胡萝卜素0.22mg,硫胺素0.53mg,核黄素0.12mg,尼克酸1.8mg。其中蛋白质以球蛋白为主,组成中蛋氨酸、色氨酸、酪氨酸较少[2]。绿皮中有21种以上无机元素,以P含量最高为7.361mg/g,不含有毒微量元素[3]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72 [2]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713 [3] 药学通报 1988;23(9)∶552

。【药理】:

绿豆水醇提取物拌入饲料喂养动物,连续7d,对正常小(100g生药/kg·d)和正常大鼠(16g生药/kg·d),血清胆固醇有明显降低作用;对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家,绿豆水醇提取液11.6g/kg ig,连续7d也极显着地降低血清中胆固醇的含量[1]。绿豆粉或发芽绿豆粉以70%混于饲料中喂兔,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兔血脂(总胆固醇及β-脂蛋白)的升高有预防及治疗作用[2]

参考文献 [1]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90;7(1)∶42 [2]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81;9(3)∶228

【药性】:

性味 甘,凉。

①《开宝本草》:“甘,寒。” ②《本经逢原》:“甘,凉。”

归经 入心、胃经。 ①朱震亨:“入阳明。”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胃二经。”

功效 清热祛暑,解毒,利水。

主治 ①《新华本草纲要》:“治暑热烦渴,水肿,泻痢,丹毒,痈肿,火眼,心火上炎,口舌生疮,麻疹后热甚口渴。”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预防中暑、疮疖肿毒、药物、食物中毒。” ③孙思邈:“治寒热、热中,止泄痢,卒澼,利小便胀满。” ④孟诜:“研煮汁饮,治消渴,又去浮风,益气力,润皮肉。” ⑤《日华子本草》:“益气,除热毒风,厚肠胃;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 ⑥《开宝本草》:“主丹毒烦热,风疹,热气奔豚,生研绞汁服,亦煮食,消肿下气,压热解毒。” ⑦《纲目》:“治痘毒,利肿胀。” ⑧《本经逢原》:“明目。解附子、砒石、诸石药毒。

” ⑨《会约医镜》:“清火清痰,疗痈肿痘烂。” ⑩《本草述》:“治喘及。” ⑾《本草汇言》:“清暑热,静烦热,润燥热,解毒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研末或生研绞汁。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①孟诜:“今人食绿豆皆挞去皮,即有少壅气,若愈病须和皮,故不可去。” ②《本草拾遗》:“反榧壳,害人。” ③《本草经疏》:“脾胃虚寒滑泄者忌之。”。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车前草、萹蓄、木通,治小便赤涩,淋沥不通。

②配芦根、甘草,治消渴、烦渴,夏季口渴。 ③配金银花、连翘、黄芩,治疔疮初起,夏季暑疖。 ④配生甘草、蒲公英、大青叶,治诸种中毒,解毒。 ⑤配脂、芦荟、茯苓,治皮肤干燥。

方选和验方 ①《太平圣惠方》:“治小便不通、淋沥:绿豆15g,冬麻子45g(捣碎,以水400ml淘,绞取汁),陈橘皮15g。以上用冬麻子汁煮橘皮、绿豆令熟食之。” ②《朱氏集验医方》:“治十种水气:绿豆37.5g,大附子1只(去皮、脐,切作2片)。水300ml煮豆熟,空心卧时食豆。

次日将附子2片切作4片,再以绿豆37.5g,如前煮食。

第3日别以绿豆、附子如前第1日煮服,第4日如第2日煮食。水从小便下,肿自消,未消再服。忌生冷、盐、酒60日。

” ③《本草汇言》:“治金石丹火药毒,并酒毒、烟毒、煤毒为病:绿豆(捣)30g,豆腐浆200ml,调服。” ④《普济方》:“治赤痢经年不愈:绿豆角煮熟,随意食之。” ⑤《普济方》:“治小儿遍身火丹并赤游肿:绿豆、大黄等份为末,薄荷蜜水调涂。” ⑥《普济方》:“治痈疽:绿豆、黑豆、赤小豆、川姜黄为末,姜汁或蜜水调敷。” ⑦《上海常用中草药》:“解乌头毒:绿豆120g,生甘草60g,水煎服。” ⑧《全国中草药汇编》:“解毒蕈中毒:绿豆60~120g,蒲公英、大青叶、紫草根、金银花各30~60g,生甘草9~15g。水煎服,每日1剂,儿童剂量略减。亦可绿豆90g,生甘草9g水煎服,或以生绿豆30~120g捣碎,开水浸泡后冷服。

” ⑨福建医药科技简报 1960;(6):“治铅中毒:绿豆120g,甘草15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配合维生素C300mg内服。

10~15天为1疗程。” ⑩山西运城医药资料 1973;(1):“治烧伤:绿豆粉60g,冰片9g,用白酒调成糊状,调匀备用。伤面暴露,除去脱落上皮及异物,1∶1000新洁尔灭溶液清洗后,将药糊涂于创面上,约0.5mm厚,每日2~3次。” ⑾湖南医药杂志 1979;(3):“治疔疮,疖肿:绿豆30g,生南星、金银花各6g,血竭4g,明矾3g,制没药、制乳香各2g。研末外敷,每日换1次。” ⑿广西中医药 1984;(2):“治项痈,发际疮:绿豆30g,大黄15g,蜂蜜50g。研末调敷于疮上,约厚1cm,周围超过2cm,每日换1次。” ⒀赤脚医生杂志 1979;(6):“治夏季热:绿豆衣、地骨皮,芦根、山大颜各6g,黑豆衣3g,白薇2g,香蕉皮半个。水煎服,每日1剂。” ⒁湖北中医杂志 1991;(4):“治皮肤干燥:绿豆100g,猪脂50g,大枣20枚,冰糖适量,加水共煮,至绿豆开即可服用,每日1剂,分2次服完,连续服用7~10天有效。” ⒂绿豆三金膝散(四川中医 1994;(1))治泌尿系结石:新绿豆250g,金钱草、内金、海金砂、川牛膝各60g。加减:血尿者加白茅根、茜草各25g;气虚者加黄芪、当归各60g;脾虚者加淮山药、茯苓各60g;大便干结者加大黄15g,芒硝12g;腹痛甚者加元胡、木香各30g;腰痛甚者加杜仲、桑寄生各30g。

上药研细末和匀。每日上午10时,下午3时各服15g。

服药后30分钟,加食西瓜1~2kg,稍歇后,跳跃及局叩击。多活动。

1月为1疗程。

(6~8月用药最宜)

单方应用 ①《圣济总录》:“治消渴,小便如常:绿豆适量,加水煮烂,澄滤取汁,时时服之。” ②《普济方》:“治赤痢经年不愈:绿豆煮熟,随意食之。”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暑热烦渴,预防中暑:绿豆适量,煮汤服。” ④浙江中医杂志 1965;(7):“治农药中毒:对误服农药1059中毒者用绿豆500g,加食盐60g同捣细加冷开水2000ml浸泡数分钟后,过滤饮用。尽量多喝,每天可喝3000~5000ml,神志不青者可用胃管灌入。

亦可用绿豆500g制成生豆浆服用。一般24小时后可愈。

食疗 ①《中华食物疗法大全》:“治暑热烦渴,疮毒疖肿:粳米100g,绿豆10g。先以温水浸泡绿豆2小时,粳米加水和绿豆同煮,豆烂米花稠时即可服用。

” ②猪肝绿豆粥(《中华食物疗法大全》)治营养性弱视,水肿,暑热,慢性肝病:绿豆50g,鲜猪肝100g,大米100g。先加水煮绿豆,半熟时加入大米煮,烂熟前加入切碎之猪肝,熟透即可服用。

③绿豆饮(《中华食物疗法大全》)治急性肾炎:绿豆90g,熟附片9g,同煮汁,空腹饮。 ④江西医药1966;(6):“治腮腺炎:生绿豆60g煮至将熟时,加入白菜心2~3个,再煮20分钟,取汁顿服,每日1~2服。” ⑤《中华进补大全》:“治老人尿痛淋沥:绿豆60g,陈皮10g,茅根30g,水煮服食,常食之。” ⑥绿豆汤(《遵生八笺》)解暑:绿豆加水,大火1沸,停冷色碧时饮之。

。【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纲目》:“绿豆,清肿治痘之功虽同赤豆,而压热解毒之力过之。且益气、厚肠胃、通经脉,无久服枯人之忌。但以作凉粉,造豆酒,或偏于冷,或偏于热,能致人病,皆人所为,非豆之咎也。豆粉须以绿色粘腻者为真,外科治痈疽,有内托护心散,极言其效,丹溪朱氏,有论发挥。”“绿豆肉平、皮寒,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宜连皮生研,水服。按《夷坚志》云,有人服附子酒多,头肿如斗,唇裂血流,急求绿豆、黑豆各数合,嚼食,亦煎汤饮之,乃解也。”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绿豆,甘寒能除热下气解毒。阳明客热则发出风疹,以胃主肌肉,热极生风故也,解阳明之热,则风疹自除。胀满者,湿热侵于脾胃也,热气奔豚者,湿热客于肾经也。

除湿则肿消,压热则气下,益脾胃而肾邪自平也。” ③黄宫绣《本草求真》:“绿豆味甘性寒,据书备极称善,有言能厚肠胃、润皮肤、和五脏及资脾胃,按此虽用参、芪、归、术,不是过也。第所言,能厚、能润、能和、能资者,缘因毒邪内炽,凡脏腑经络皮肤脾胃,无一不受毒扰,服此性善解毒,故凡一切痈肿等症无不用此奏效。”

上一篇:绿兰花 下一篇:绿豆升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