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油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747页(1130字)
【名称出处】:《纲目拾遗》
【概况】:
异名 花生油(《纲目拾遗》)。
基源 为豆科落花生属植物落花生的种仁榨出的油。
原植物 落花生Arachis hypogaea L.
余项参见“落花生”条。。【化学】:
含多种脂肪酸的甘油酯。
脂肪酸中主要为油酸(含39.2%~65.7%),其次为亚油酸(含16.8%~38.2%)、棕榈酸(含7.3%~12.9%)、硬脂酸(含2.6%~5.6%)以及花生酸(Arachidic acid)、山酸(Behenic acid)、二十四烷酸(Lignoce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蜡酸(Cerotic acid)、鳕烯酸(Gadoleic acid)、二十碳-11-烯酸(Eicosenoic acid)、落花生油酸(Hypogae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等[1]。油中尚含己醛、壬醛、苯甲醛、γ-丁内酯、2-甲氧基-3-异丙基吡嗪[2]。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323 [2] CA 1982;97:71091u。
【药性】:
性味 ①《纲目拾遗》:“甘,平。”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淡,平。”
功效 滑肠下积。
主治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蛔虫性肠梗阻,外用穴位注射治肠炎,地图舌。”
用法用量 内服:蛔虫性肠梗阻,120~240g;肠炎、地图舌,穴位(足三里、上巨虚)注射,每穴1ml。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①重庆新医药学 1972;(2):“治急、慢性菌痢:取食用花生油高压灭菌制成注射液,于两侧上巨虚及足三里行穴位注射,每穴1ml。” ②新医药通讯 1972;(3):“治急性传染性结膜炎:用经过过滤和高压灭菌消毒的花生油进行耳穴注射。选穴:肝、目或肝、眼,重症加皮质下。双侧耳穴注射,每穴0.1ml。” ③湖南科技情报《医药卫生》 1973;(2):“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以花生油穴位注射(以普通花生油过滤2次,放冰箱内24小时,反复进行,直至无沉淀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