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苞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794页(2031字)

【名称出处】:《本经逢原》

【概况】:

异名 冠紫苏(贵州、四川),皱叶白苏、皱紫苏(《拉汉药用植物名称和检索手册》)。

基源 为唇形科紫苏属植物回回苏和野生紫苏的宿萼。

原植物 回回苏 Perilla frutescens(L.) Britt.var.cnspa(Thunb.) Hand.-Mazz.[Ocimum crispum Thunb.;P.frutescens(L.) Britt.var.nankinensis Britt.;P.frutescens var.crispa Deane ex Bailey;P.cnspa Tanaka] 和野生紫苏 Perilla frutescens(L.) Britt.var.acuta(Thunb.) Kudo

形态 一年生草本。茎高0.3~2m,绿色或紫色,密被长柔毛。叶片宽卵形或圆卵形,长7~13cm,上面被疏柔毛,下面脉上被贴生柔毛;叶缘具狭而深的锯齿;叶柄长3~5cm,密被长柔毛。

轮伞花序2花,组成顶生和腋生、偏向一侧,密被长柔毛的假总状花序,每花有1苞片;花萼钟状,下部被柔毛,有黄色腺点,基部一边肿胀,上唇宽大、3齿,下唇2齿,披针形,内面喉部具疏柔毛;花冠紫红色或粉红色至白色。长3~4mm,上唇微缺,下唇3裂。

小坚果近球形,直径0.8~12mm,表面棕色或棕褐色。(图见《中药志》.3册.第2版.638页.图408)

生境与分布 中国各地栽培。

野生紫苏余项参见“紫苏叶”条。。【生药】:

采集 秋季采收,将紫苏或白苏全株拔起,切取根头,抖净泥沙,晒干。

药材产于四川、湖南、江苏等地。

鉴别 根头上有细根,但末端多已折断,地上茎干长约3~5cm,自切口的断面可见白色髓心。

有紫苏香气,但不甚浓。以茎老、头大、细根少、气香者为佳。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洗净,用水润软,切片,晒干。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

回回苏[P.frutescens(L.)Britt.var.crispa(Thunb.)Hand.-Mazz.]含挥发油0.5%,主要为紫苏醛约55%,d-柠檬烯约20%~30%,α-蒎烯以及异白苏烯酮等。

另全草还含精氨酸、枯酸(Cumiic acid)、矢车菊素-3-(6-对香豆酰-β-D-葡萄糖甙)-5-β-D-葡萄糖甙。此外还含榄香素、紫苏酮、紫苏红色素及腺嘌呤。

紫苏(P.frutescens(L.)Britt,)全草含挥发油,种子油中含L-紫苏醛(L-Perilladehyde)、白苏烯酮(Egomaketone)、松茸醇(Matsutake alcohol)和L-芳樟醇。

种子含脂肪油,主为甘油三亚油酸(Linolein)和甘油三棕榈酸酯(Palmitin)。

变种的油中含异戊基-3-呋喃甲酮(Isoamyl-3-furyl ketone)、紫苏醛(Perillaldehyde)、蒎烯、d-柠檬烯、l-芳樟醇、莰烯、薄荷醇、薄荷酮、紫苏酮(Perillaketone)、二氢紫苏醇(Dihydroperilla alcohol)、丁香酚、榄香素(Elemicin)、丁香烯等。另还含有谷甾醇、油菜甾醇、豆甾醇等。

参考文献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53。【药性】:

性味 《滇南本草》:“辛,温。”

归经 《四川中药志》:“入肺、脾二经。”

功效 除风散寒,祛痰降气。

主治 ①《滇南本草》:“洗疮,去风。” ②《四川中药志》:“治咳逆上气,胸膈痰饮,头晕身痛及鼻塞流涕。”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外用:煎水洗。

使用注意 《四川中药志》:“体虚无外感者忌用。”

。【医药家论述】:

张璐《本经逢原》:“亡血家大虚,及妊娠产妇发散,用紫苏苞最佳,取其气味皆薄,而无过汗伤中之患也。”

上一篇:紫苏叶 下一篇:紫苏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