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地黍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848页(818字)

【名称出处】:《福建中草药》

【概况】:

基源 为禾本科黍属植物铺地黍的全草。

原植物 铺地黍Panicum repens L.

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发达。秆直立,高50~100cm。叶片质硬,线形,长6~26cm,宽3~6mm,干时常内卷呈锥形,顶端渐尖,上面粗糙或被毛,下面光滑。

圆锥花序长6~22cm,分枝斜上,粗糙;小穗长圆形,长约3mm,无毛,顶端尖,第1颖膜质,长约为小穗的1/4,顶端截平或圆钝,脉常不明显;第2颖几等长于小穗,顶端尖,具7脉;第1外稃等长于第2颖;第2外稃长圆形,长约2mm,平滑,光亮,顶端尖。花果期6~11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10卷.第1分册.207~209页.图版62 1-8)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边、溪边及潮湿处。分布于中国东南各省。

全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均有。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全草,鲜用或晒干。

【药性】:

性味 微甘、苦,平。

《全国中草药汇编》:“甘,平。”

功效 清热平肝,利湿解毒。

主治 淋浊,湿热带下。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高血压病,鼻窦炎,鼻出血,湿热带下,尿路感染,肋间神经痛,黄疸型肝炎,骨鲠喉。外用治跌打损伤,毒咬伤、疔疖、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福建中草药》:“治淋浊,湿热带下:铺地黍30~90g。水煎服。”

上一篇:铺地草 下一篇:铺地黍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