鲃鱼
书籍:现代本草纲目下卷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875页(820字)
【名称出处】:姚可成《食物本草》
【概况】:
基源 为鲤科倒刺鲃属动物锯倒刺鲃,药用其肉。
原动物 倒刺Spinibarbus denticulatus(Oshima)
形态 体长而侧扁,背部隆起,全体几成长菱形,体长一般在40cm左右,头小,稍尖,头的背部成弧形。吻钝,稍向前突出。口端位,成马蹄形,唇厚,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联,唇后沟不相联,上下颌突出。
须2对,下咽齿3行,侧扁,顶端微弯。
鳞大,侧线鳞。背鳍条3,8-9,起点在腹鳍基部之后,硬刺强大,后缘有粗糙的锯齿,背鳍起点前有一平卧向前的倒刺。腹鳍位于背鳍起点之前。臀鳍条3,5,末端可达尾鳍基。背部微黑色,腹部白色,多数个体的鳞片前缘呈黑色,近尾鳍基部有一黑斑,幼鱼更为明显,有时腹鳍和臀鳍末端稍带黑色。
(图见《中药大辞典》.2414页.5032条图)
生境与分布 生活于江河的上游,栖息于乱石间隙和深水石洞处。食物主要为腐败的植物碎片和丝状藻类。分布于云南元江流域、西江上游及海南省。
。【生药】:采集 全年均可捕捞,捕后去鳞和内脏,取肉鲜用。
【药性】:
性味 甘,热,有小毒。
功效 壮阳补虚。
主治 腰膝酸软。
用法用量 内服:100~200g。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有毒中草药大辞典》:“治阳痿,遗精,脾虚泄泻,倦怠乏力,食少:鲃鱼鲜肉30~60g。水煎汤服,或晒干研末,入丸、散。”
上一篇:鲂鱼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