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968页(4385字)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
异名 石蜜、石饴(《本经》),食蜜(《伤寒论》),蜜(《金匮要略》),白蜜(《药性论》),白沙蜜(《本草衍义》),蜜糖(《本草蒙筌》),沙蜜、蜂糖(《纲目》)。
基源 为蜜蜂科蜜蜂属动物中华蜜蜂、意大利蜂等所酿的蜜糖。
原动物 中华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 L.
余项参见“蜂乳”条。。
【生药】:
采集 春至秋季采收,滤过。
鉴别 为稠厚的液体,白色至淡黄色(白蜜),或橘黄色至琥珀色(黄蜜)。夏季如清油状,半透明,有光泽;冬季则易变成不透明,并有葡萄糖的结晶析出,状如鱼子。
气芳香,味极甜。以水分小,有油性,稠如凝脂,用木棒挑起时蜜汁下流如丝状不断,且盘曲如折叠状,味甜不酸,气芳香,洁净无杂质者为佳。
贮藏 置阴凉处。。
【化学】:
主含果糖、葡萄糖(约70%)、蔗糖、麦芽糖、糊精、树胶、含氮化合物、有机酸、挥发油、色素、蜡、植物残片(花粉粒等)、酵母、酶类、无机盐。
维生素B1,B2,C,E,D、胆碱、尼克酸、泛酸、生物素、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K、蛋白质、胨、、氨基酸、转化酶、过氧化氢酶、淀粉酶、乙酰胆碱、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乙酸、微量甲酸。灰分中含Mg、Ca、K、Na、S、P、Fe、Mn、Cu、Ni等[1,2]。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481 [2]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下册.江苏科技出版社,1980:1426
。【药理】:
蜂蜜50%及100%浓度,0.2ml/只ig,对小鼠炭末法试验表明对小肠推进运动有明显促进作用[1]。
毒性 蜂蜜毒性很小,ig,小鼠最小致死量>40ml/kg[1]。曾有食用蜂蜜中毒者,中毒原因与蜂蜜花源有关,花源有雷公藤、博落回,毒蜜中检出此二者的花粉与有毒成分[2]。
参考文献 [1] 现代应用药学 1992;9(4):154 [2] 中级医刊 1982;(12):38。【药性】:
性味 甘,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纲目》:“生凉,熟温。” ③《本草汇言》:“味甘,气寒。”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甘,微寒。”
归经 入肺、脾、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肺二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③《要药分剂》:“入心、脾二经。”
功效 补中,润肺,止咳,润肠通便,解毒,止痛。
主治 肺燥咳嗽,肠燥便秘,胃脘疼痛,鼻渊,口疮,汤火烫伤,解乌头毒。 ①《本经》:“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痓,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和百药。” ②《别录》:“养脾气,除心烦,食饮不下,止肠澼,肌中疼痛,口疮,明耳目。” ③《本草拾遗》:“主牙齿疳,唇口疮,目肤赤障,杀虫。” ④《本草衍义》:“汤火伤涂之痛止,仍捣薤白相和。” ⑤《纲目》:“和营卫,润脏腑,通三焦,调脾胃。”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肺燥干咳,咽干音哑,肠燥便秘,解乌头毒,烧烫伤,痈疮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冲调,10~32g;或入丸剂、膏剂。外用:涂局部。
使用注意 痰温内蕴,中满痞胀及肠滑泄泻者忌服。 《本草经疏》:“石蜜,生者性寒滑,能作泄,大肠气虚,完谷不化者不用,呕家酒家不宜用,中满蛊胀不宜用,湿热脚气不宜用。”。【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生姜,治肺虚久咳或肺燥干咳少痰等症。
②配葱白,捣烂外敷,治疱痈肿毒。 ③配乌贼骨,治胃脘疼痛,呕泛酸水等症。 ④配茯苓,涂之,治面。
⑤蜜浸大青叶,含之,治口疮。
⑥蜜浸甘草末,涂之,治男子阴疮。 ⑦配生地、茯苓、人参,治虚劳咳嗽,咯血。 ⑧配甘草粉末,治蛔虫病,吐涎心痛,发作有时。 ⑨配杏仁、生姜、猪膏,治上气咳嗽,喘息,喉中有物,唾血。
方选和验方 ①贴喉膏(《外台秘要》)治伤寒舌强,喉痛:蜜30g,甘草120g,猪骨250g。上3味,微火煎甘草、猪膏,令数沸,去渣,乃入蜜,温令销相得如枣大,含化稍稍咽之。忌海藻、菘菜。 ②甘草粉蜜汤(《金匮要略》)治蛔虫病,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60g,粉30g,蜜120g。
上3味,以水600ml,先煮甘草取400ml,去滓,纳粉,蜜,搅令和,煎如薄粥,温服200ml,瘥即止。 ③《千金方》:“治上气咳嗽,喘息,喉中有物,唾血:杏仁、生姜汁各400ml,糖、蜜各200ml,猪膏30g。上5味,先以猪膏煎杏仁黄,出之,以纸拭令净,捣如膏,合姜汁、蜜、糖等,合煎令可丸。
服如杏核1枚,日夜6~7服,渐渐加之。” ④百花膏(《普济方》)治痘疮痒甚,误搔成疮,及疮痂欲落不落者:白蜜不拘多少,涂于疮上,其痂自落,且无疤瘢,亦不臭秽。 ⑤《陕西中医验方选编》:“治小儿疝气:蜂蜜15g,葱白15g,蜗牛5个,明雄黄4.5g。共捣如泥状,将热蒸馍挖一洞,把药装入蒸馍内,热敷患处,数次即愈。” ⑥蜂蜜珍珠膏(山东中医杂志 1995;(5))治下肢漫性溃疡:蜂蜜100ml,珍珠粉20g,调成膏状,置于恒温箱中,温度60℃持续消毒2小时备用。用时,将创面清洗消毒后,再将药膏敷于患处,每日更换2~3次。
⑦白蜜散(光明中医杂志 1994;(1))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蜂蜜、醋各150ml,五味子10g。蜜、醋分别煎沸,五味子炒黄研末,为1次用量。重、急性病者,每日服2次,轻、慢性病者,每日1次。
连服10~20日为1疗程(急性10日,慢性20日),一般需1~2个疗程。
单方应用 ①《伤寒论》:“治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鞭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食蜜105g。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铤,令头锐,大如指,长2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鞭。
以纳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 ②《药性论》:“治口疮:蜜浸大青叶含之。” ③《肘后方》:“治男子阴疮:蜜煎甘草末,涂之。” ④《补缺肘后方》:“治:白蜜和茯苓,涂上。” ⑤《上海常用中草药》:“解乌头毒:白蜂蜜每次50g,温开水冲服。” ⑥《食物中药与便方》:“治胃、十二指肠溃疡:蜂蜜100~150ml,隔水煮熟后,于食前空腹时1次服下,1日3次,坚持每天服,能使胃液总酸度降低,红血球、白血球恢复正常值,疼痛消失,大便正常。连服2~3周,溃疡壁龛逐渐消失。” ⑦《食物中药与便方》:“治高血压、大便秘结:食前空腹时用温水化服蜂蜜50g,每日1~2次。如能坚持长期服用,效果更佳。
” ⑧《食物中药与便方》:“治神经衰弱的失眠:临睡前饮蜂蜜水100ml有效。” ⑨《食物中药与便方》:“治小腿溃疡:蜂蜜厚厚地涂于纱布上包扎,1~2日更换1次。” ⑩《中医临床验方集》:“治百日咳:蜂蜜60g,橘络6g。将蜂蜜放锅内熬开,再放橘络煮15分钟。
1日3次,每次服10g。” ⑾《动物药验方集成》:“治肝炎:每日服蜂蜜2~3次,每次2~3匙。” ⑿《动物药验方集成》:“治各型神经官能症(尤其是妇女更年期者):蜂蜜30g,食前空腹时温水化服,日1~2次。” ⒀《浙江动物药》:“治冻伤:蜂蜜35g,猪油15g,配成油膏,每日涂搽数次。” ⒁《广西动物药》:“治口腔炎:蜂蜜20g,大青叶15g,煎汤,含漱。” ⒂《民间方》:“治青少年白发;拔去白发,用白蜂蜜涂在白发根的孔中,即可生黑发。” ⒃《中国秘方全书》:“治痔疮出血:每日清晨,空腹食下浇上蜂蜜的香蕉2~3条,香蕉愈熟愈好,蜂蜜则愈纯愈佳,重患者服用40~50日,轻患者约30~40日即可见效,不再为便血所苦。” ⒄新中医 1977;(5):“治疗痈、疽、疮、疖、无名肿毒等化脓性感染:蜂蜜、葱各适量捣如泥状,外敷患处,用敷料或绷带固定。每日换药1次,直至痊愈。此药不可入口,对面部及近口处须慎用,最好不用。” ⒅新中医 1975;(2):“治疗疟疾:蜂蜜15~30g,白酒适量(根据各人的饮酒量酌情增减),于疟疾发作前10分钟至1小时服用;如发作时间掌握不准,可在发作当日连服3次。”
食疗 ①蜜酒(《纲目》):“治风疹、风癣:沙蜜500g,糯饭500g,面曲150g,熟水5000ml。同入瓶内封七日成酒,寻以蜜入酒代之,亦良。” ②《陕西中医验方选编》:“治淋症:蜂蜜90g,生豆浆300ml,先将豆浆烧熟,再入蜂蜜,用筷搅匀,成为白色,1次服之。”。【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纲目》:“蜂蜜,其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张仲景治阳明结燥,大便不通,蜜煎导法,诚千古神方也。”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石蜜,其气清和,其味纯甘,施之精神气血,虚实寒热,阴阳内外诸病,罔不相宜。《经》曰:里不足者,以甘补之。”“同芦根汁、梨汁、人乳、牛羊乳、童便,治噎膈大便燥结,用此润之,有痰加竹沥。炼熟和诸丸药及膏子,主润五脏,益血脉,调脾胃,通三焦。
涂火灼疮能缓解。” ③贾九如《药品化义》:“蜂蜜采百花之精,味甘主补,滋养五脏,体滑主利,润泽三焦。如怯弱咳嗽不止,精血枯槁,肺焦叶举,致成肺燥之症,寒热均非,诸药鲜效,用老蜜日服两许,约月未有不应者,是燥者润之之义也。
生用通利大肠,老年便结,更宜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