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鸡骨常山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3004页(1697字)

【名称出处】:《中药材品种论述》

【概况】:

基源 为夹竹桃科骨常山属植物鸡骨常山的枝叶。

鸡骨常山属全世界约50种,中国产6种。

原植物 鸡骨常山Alstonia yunnanensis Diels,又名三台高、永固生、红花岩托(云南),白木、红辣椒(广西)。

形态 直立灌木,高1~3m,多分枝,具乳汁;枝条灰绿色,表面具白色突起的皮孔,嫩枝被柔毛。叶3~5片轮生,薄纸质,倒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顶部渐尖,基部窄楔形,全缘,长6~18.5cm,宽1.3~4.8cm,叶面深绿色,叶背灰绿色,两面被短柔毛,下面较密;侧脉每边15~32条,脉距2~7mm,弧曲上升,与中脉成45°角,整齐,在叶缘联结;无叶柄,或叶柄极短;叶腋间及叶腋外密生腺体。

花紫红色,芳香,多朵组成顶生或近顶生的聚伞花序,被柔毛;总花梗长约2cm;花梗长约0.5cm;萼片披针形,长约1.5mm,外面被短柔毛,内面无毛,边缘有缘毛;花冠高脚碟状,花冠筒长1~1.3cm,中部膨大,外面无毛,内面被柔毛,裂片在花蕾时或裂片基部向左覆盖,长圆形,长2~6mm,宽1~3mm,被缘毛;雄蕊着生在花冠筒中部,花药长圆形,长约2.5mm;子房高约1.5mm,无毛,花柱长约6mm,柱头棍棒状,基部密被短柔毛,顶端2裂;花盘由2枚舌状鳞片组成,与心皮互生。蓇葖2,线形,顶端具尖头,长3~5cm,直径约4mm,无毛;种子多颗成镶嵌式排列,两端被短缘毛。

花期3~6月,果期7~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431页.图4816)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100~2400m的山坡或沟谷地带灌丛中。中国特有种,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生药】:

采集 夏季采收枝叶,晒干。

枝多切成厚片。药材产于云南。

鉴别 干燥的枝叶,枝多切成厚的1mm的斜片。老枝直径6~8mm,外皮灰褐色,有纵纹,皮孔细小突起,断面中心髓部细小而空,木部白色;幼枝较细,皮青灰色,髓部中心空,较大,外皮易剥离。

叶3~5片轮生,椭圆状或卵状长圆形至披针形,全缘,干燥后多皱缩卷曲。气无,味苦。

。【化学】:

含四氢鸡骨常山碱(Tetrahydroalstonine)、文诺啉碱(Vinorine)、霹雳萝芙木碱(Perakine)、维洛斯明碱(Vellosimine)、去甲可新碱-B(Normacusine-B)、根精(Sarpagine)[1]。根含利血平[2]

参考文献 [1] Planta Med 1983;49(1):62 [2]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510

【药性】:

性味 ①《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凉。有小毒。” ②《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苦。” ③《云南中草药选》:“苦,凉。有小毒。

功效 解热截疟,消炎,止血,止痛。

主治 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疟疾,口腔炎,内服兼外用治骨折,跌打损伤。” ②《昆明药用植物调查报告》:“治疟疾。” ③《云南中草药选》:“治肝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研末敷。或鲜叶捣敷。

使用注意 《全国中草药汇编》:“忌酸,冷,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中药志》:“治疟:在云南民间用滇鸡骨常山的根及其枝叶5~10g,水煎服。”

上一篇:滇芹 下一篇:滇苦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