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3105页(4821字)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
异名 苦酒(《伤寒论》),淳酢(《本草经集注》),醯(《别录》),米醋(《食疗本草》)。
基源 为以米、麦、高粱或酒、酒糟等酿成的含有乙酸的液体。
原植物 稻Oryza sativa L.麦Triticum aestivum L.和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
余项参见“稻芽”、“小麦”、“高粱”条。
。【化学】:一般组成为浸膏质、灰分、挥发酸、不挥发酸、还原糖。其中主要含有醋酸(乙酸,约3%~5%)、琥珀酸、草酸;山梨醇(Sorbose)等糖类以及高级醇类;另含3-羟基丁酮(Acetoin)、二羟基丙酮、乙缩醛(Acetal)、乙醛(Acetaldehyde)、甲醛(Formaldehyde)、酪醇(Tyrosol)等。
参考文献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600
【药理】:
附 稀释成25%的醋蛋液(由醋、蛋、蜜等组成),20ml/kg/d ig,连续10d,能增加小鼠的纳食量,促进胃肠蠕动,升高小鼠血红蛋白和白细胞计数水平,提高红细胞免疫功能,延长动小鼠游泳时间,降低小鼠心脑脂褐素含量。
参考文献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1992;15(1):38
【药性】:
性味 酸、苦,温。
①《别录》:“味酸,温。” ②《本草蒙筌》:“酸、甘,温。” ③《纲目》:“酸、苦,温。”
归经 入肝、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经。” ②《本草新编》:“入胃、脾、大肠,尤走肝脏。” ③《本草经解》:“入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功效 散瘀,止血,解毒,杀虫。
主治 治产后血晕,痃癖癥瘕,黄疸,黄汗,吐血,衄血,大便下血,阴部瘙痒,痈疽疮肿。解鱼肉菜毒。
①《别录》:“消痈肿,散水气,杀邪毒。” ②《千金·食治》:“治血运。” ③《本草拾遗》:“破血运,除癥块坚积,消食,杀恶毒,破结气,心中酸水痰饮。” ④《日华子本草》:“治产后妇人并伤损,及全疮血运;下气除烦,破癥结。治妇人心痛,助诸药力,杀一切鱼肉菜毒。” ⑤《注解伤寒论》:“敛咽疮。” ⑥《纲目》:“治黄疸、黄汗。” ⑦《本草备要》:“散瘀,解毒,下气消食,开胃气。” ⑧《医林纂要》:“泻肝,收心。治卒昏,醒睡梦;补肺,发音声;杀鱼虫诸毒,伏蛔。
” ⑨《会约医镜》:“治肠滑泻痢。” ⑩《本草再新》:“生用可以消诸毒,行湿气;制用可以宣阳,平肝,敛气镇风,散邪发汗。” ⑾《随息居饮食谱》:“开胃,养肝,强筋,暖骨,醒酒,消食,下气辟邪,解鱼蟹鳞介诸毒。” ⑿《现代实用中药》:“用于结核病之盗汗,为止汗药;又伤寒病之肠出血,为止血药。”
用法用量 内服:入汤剂或拌制药物。外用:烧热熏嗅、含漱或和药调敷。
使用注意 脾胃湿甚、痿痹、筋脉拘挛及外感初起忌服。 ①陶弘景:“酢酒不可多食之,损人肌脏耳。” ②《千金·食治》:“扁鹊云,多食酢,损人骨。” ③孟诜:“多食损人胃。”“醋,服诸药不可多食。” ④《纲目》:“服茯苓、丹参不可食醋。” ⑤《随息居饮食谱》:“风寒咳嗽,外感疟痢初病皆忌。”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醋煮三棱丸(《普济方》)治一切积聚,不拘远年近日皆治之:京三棱120g(醋煮、切片,晒干),川芎60g(醋煮微软,切片),大黄15g(醋湿纸裹,火煨过)。
上3味,同为末,水煮和为丸,如桐子大。每服30丸,温水送下,不拘时候。病甚者1月效,轻者半月效。 ②醋鳖丸(《医学入门》)治瘕癥:鳖甲、诃子皮、干姜各等分。
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30丸,空心白汤下。 ③苦酒汤(《伤寒论》)治少阴病,咽中伤生疮。
不解语言,声不出者:半夏(洗,破如枣核)14枚,鸡子1枚(去黄,纳苦酒,着鸡子壳中)。上2味纳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3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3剂。
④《林氏家抄方》:“治疝气冲痛:青皮、小茴香各15g,以米醋80ml煮干,加水200ml,煎150ml,温和服。” ⑤《食物中药与便方》:“治食鱼蟹类过敏、发风疹、遍身搔痒:醋75ml,红糖60g,生姜切细30g,同煮1~2沸,去渣,每服30ml,加温水和服,1日2~3次。” ⑥《中国民间草药方》:“治呕吐:陈醋30g,面粉80g,明矾60g,大蒜30g。将药物捣汁,调敷足心,然后温灸。
” ⑦《中国民间草药方》:“解各种食物中毒:米醋6g,食盐0.3g,冬瓜汁60g,萝卜汁60g。将药物煎后,灌服。” ⑧山东医刊 1960;(8):“治疖、痈、蜂窝织炎、丹毒、脓肿、腮腺炎、乳腺炎等急性炎症:取食醋250ml,置搪瓷碗中加热,沸后加入乳香:没药末各6g,边搅拌边加入淀粉(山芋粉亦可)60g,待成糊状后即将其涂于牛皮纸上(面积应大于病变范围,厚约1~1.5cm),俟温度降至50℃左右时敷于患处,外加三、四层纱布包扎。如有伤口,按常规处理,在敷以凡士林纱布后再敷醋膏(勿直接涂于伤口,以免腐蚀扩大)。
” ⑨醋墨液(四川中医 1985;(8))治脱发:好醋500ml,墨1锭,砚台2具。将醋倒入砚台内,用墨反复研磨,使呈稀糊状,用毛笔醮液体涂搽患处,1日3次。
⑩复方食醋液(浙江中医杂志 1987;(8))治手足癣:黄精、火葱头(捣)各60g,百部、明矾各45g,黄柏、白鲜皮、苦参、藿香、地肤子、蛇床子各30g,花椒15g。上药加食醋1500mg,浸泡2天即可使用,药渣不必去掉。
用法:将患处浸于药液中,每次30分钟,每天3次,10天为1疗程。 ⑾四川中医 1987;(3):“治钙化性肌腱炎:将白芥子60g,威灵仙30g,研为细末,用纱布包裹成袋,浸于食醋中,约1周后取出,在患足跟腱部摩擦,待局部发红为止,1日4次,连用3天为1疗程。” ⑿黑药膏(陕西中医 1987;(10))治注射后局部硬结:陈米醋250g,五倍子研末180g,蜈蚣2条研末,蜂蜜50g。共调成膏,每次外涂2~3mm厚。
⒀复方食醋注射液(江西中医药 1991;(1))治三期内痔:用食醋1000ml和寒水石、地榆各50g制成。配液pH=2.5。用本品20ml加2%利多卡因5ml,每个痔核注射2~4ml。
于齿线上方0.5cm内痔部分进针,针尖进入粘膜下层,注药时针尖上下左右进退,偏转摆动,使整个痔核受药均匀。 ⒁陕西中医 1991;(11):“治神经性皮炎:取醋500g(山西瓶装老陈醋最佳),放入铁锅内用火煮沸浓缩成50g,装入干净大口瓶内,将苦参20g,花椒15g洗净后放入瓶内,浸泡1周后可用(浸泡时间越长越好)。用温开水清洗患部,用消毒棉球蘸食醋糊剂涂擦病变部位,每日早晚各1次。”
单方应用 ①《千金方》:“治鼻血出不止:酢和胡粉半枣许服。” ②《千金方》:“治霍乱转筋入腹:酢煮青布搨之,冷复易之。” ③《千金方》:“治乳痈坚:以罐盛醋,烧石令热纳中,沸止,更烧如前,少热,纳乳渍之,冷更烧石纳渍。” ④《肘后方》:“治牙齿疼痛:米醋煮拘杞白皮约80ml,取40ml,含漱。” ⑤《随息居饮食谱》:“治汤火伤:醋淋洗。” ⑥《随息居饮食谱》;“治诸肿毒:醋调大黄末涂。” ⑦《随息居饮食谱》:“治产后血晕:用铁器烧红,更迭淬醋中,就病人之鼻以熏之。” ⑧《日华子本草》:“治过食鱼腥、生冷水菜果实成积者:生姜捣烂,和半醋调食之。” ⑨《方脉正宗》:“治痈疽初起:生附子,以米醋磨稠斗,围四畔,1日上10余次。” ⑩《本草汇言》:“治锁喉风,胀闷不通:土牛膝捣汁半碗,加入真米醋半碗,用鹅毛翎尖挑少许入喉中,随吐涎痰,连挑10余次,吐痰碗许即通。” ⑾《中国民间小单方》:“治冻脚疮:醋100g,将醋煎热后,烫洗患处。” ⑿《中国民间实用医方》:“治鹅掌风:米醋500g,炖热,浸泡患手,每天2小时,连浸7天。” ⒀《陕西中医验方选编》:“治小儿丹毒:好醋30g,蚯蚓5条,共合一处,捣如泥水状,敷患处。” ⒁《陕西中医验方选编》:“治呃逆:醋30ml,开水30ml,调和一处,随便饮之,呃可立止。但饮服时,要徐徐地先饮1口或2口,少时再饮1口或2口。” ⒂《临床验方集锦》:“治传染性肝炎:取醋加适量食糖,1岁以内婴儿每日服3次,每次5ml;1岁以上儿童,每日服3次,每次服10ml,并伴用一般护肝药物。” ⒃中级医刊 1965;(9):“治蛲虫病:用食醋灌肠,经1~3次即愈,无不良反应。方法:将食醋用凉开水稀释(每30ml醋加凉水至100ml),于睡眠前用消毒导尿管1根插入肛门内约20cm,然后用消毒注射器将药液注入肠内,每次100~140ml(小儿酌减),每日1次。
” ⒄黑龙江医药 1976;(1):“治胆道蛔虫病:食醋成年人每日服4次(日3次,临睡前再服1次),每次30ml,儿童用量酌减,次数同成人。” ⒅陕西中医 1982;(3):“治内痔出血:取原醋(含醋酸5%~6%不含酱色)及蒸馏水各500ml,调pH到4.5,高压灭菌,以20~3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 ⒆中医杂志 1990;(9):“治蜂窝组织炎:用醋调五倍子散呈糊状为度,均匀涂于敷料上(涂药3mm厚),贴于患处固定即可,3天换药1次。”
食疗 四川中医 1991;(4):“治高血压:食醋蛋。”
。【医药家论述】:①李时珍《纲目》:“大抵醋治诸疮肿积块,心腹疼痛,痰水血病,杀鱼肉菜及诸虫毒气,无非取其酸收之意,而又有散瘀、解毒之功。” ②寇宗奭《本草衍义》:“醋,酒糟为之,有米醋、麦醋、枣醋。米醋比诸醋最酽,入药多用之,谷气全也,故胜糟醋。产妇房中常得醋气则为佳,醋益血也。磨雄黄涂蜂虿,亦取其收而不散也。
” ③缪希雍《本草经疏》:“醋惟米造者入药,得温热之气,其味酸,气温无毒。酸入肝,肝主血,血逆热壅则生痈肿,酸能敛壅热,温能行逆血,故主消痈肿。
其治产后血晕,癥块血积,亦此意耳。散水气者,水性泛监,得收敛而宁谧也。
杀邪毒者,酸苦涌泻,能吐出一切邪气毒物也。《日华子》主下气除烦,妇人心痛血气,并产后及伤损,全疮出血,迷闷,杀一切鱼肉菜毒,取其酸收而又有散瘀解毒之功也,故外科敷药中多资用。”“经曰,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凡筋挛偏痺,手足屈伸不便,皆忌之。
又曰,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多食酸则肉皱而唇揭。言能助肝贼脾,凡脾病者亦不宜过食。” ④黄宫绣《本草求真》:“米醋,酸主敛,故书多载散瘀解毒,下气消食。且同木香磨服,则治心腹血气诸痛;以火淬醋入鼻,则治产后血晕;且合外科药敷,则治痺结痰癖,疸黄痈肿;暨口漱以治舌疮;面涂以散损伤积血,及杀鱼肉菜蕈诸毒。
至醋既酸(收),又云能散痈肿者,以消则内散,溃则外散,收处即是散处故耳。” ⑤陶弘景:“酢酒为用,无所不入,愈久愈良。以有苦味,俗呼苦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