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菜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3172页(1736字)

【名称出处】:《漳浦县志》

【概况】:

异名 美舌藻(《孢子植物名称》)。

基源 为红叶藻科鹧鸪菜属植物鹧鸪菜的全藻体。

原植物 鹧鸪菜Caloglossa lepneuni(Mont.)J.Ag.(Delesseria leprieurii Montangne),又名岩衣、岩头菜(浙江),蛔虫菜、鲁地菜(福建),乌菜、石疤(广东)。

历史 最初见于福建《漳浦县志》:“鹧鸪菜生海石中,散碎,色微黑,小儿食之,能下腹中虫。”其后在《闽书》及《纲目拾遗》都有记载。

但鹧鸪菜一名过去曾被日人误用于海人草Digenea sirnplex(Wulf.)C.Ag.故应注意不要与其混淆。

形态 藻体暗紫色,干燥后变黑,丛生,高1~4cm,叶状,扁平而窄细,宽在1mm上下,不很规则的叉状分枝。节间为狭长的椭圆形,节部缢缩。叶片的中央部分有连绵的长轴细胞延伸至顶端,形成显明的中肋;中肋的分枝点常生出一些次生副枝,有时也能长出毛状根。

四分孢子囊集生于枝的上部。囊果球状,生于枝的分枝点的上部或枝的中肋的内面。(图见《中国经济海藻志》.图版X·84)

生境与分布 生于温暖地区河口附近的中、高潮带的岩石上,防波堤以及红树皮的阴面。分布于中国浙江、福建、广东等沿岸。

日本、来群岛、太平洋东岸、玻里尼西亚、澳洲、新西兰、大西洋西岸的温暖地区、印度洋。本种为泛亚热带性海藻。。【生药】:

采集 4~9月采收,洗净,除去杂质,鲜用或晒干。

【药理】:

①驱蛔作用 美舌藻煎剂在玻皿内可杀死蚯蚓,能使蚯蚓及或人蛔虫先兴奋后抑制,5%本品的生理盐水溶液可使猪蛔虫抑制乃至麻痹[1,2]

驱蛔有效成分为水溶性物质,持久的高热可致部分破坏,甚或失效,干品久贮也可降低药效[3]。 ②降压作用 美舌藻煎剂10g/kg ig,对大、麻醉均有降压作用,0.02~0.9g/kg im,iv及ip对麻醉猫及兔均有降压作用,0.5g/kg iv,对慢性肾型高血压犬也有降压作用,以5∶1000浓度给离体兔耳及蛙下肢灌流,可增加灌流量,表明有直接扩张血管的作用[4]。 ③杀蝇作用 本品具有杀蝇作用,发霉的美舌藻较新鲜美舌藻强,认为可能是发霉后变质产物或霉菌所致[5]

④其他作用 水浸浓缩液能抑制离体蛙心;能兴奋离体兔肠,引起节律性、甚至强直性收缩[3]

参考文献 [1] 药学学报 1965;12(10):631 [2] 福建医学院学报 1960;(3):105 [3] 温州医学院学报 1964;(1):8 [4] 福建中医药 1989;20(1):47 [5] 温州医学院学报 1961;(1):29

。【药性】:

性味 咸,平。

功效 驱虫。

主治 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

《纲目拾遗》:“疗小儿腹中虫积,食之即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品30~60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蛔虫病:鲜美舌藻30~60g,洗净,水煎服或当菜吃;美舌藻片。成人服8片,小儿用量酌减,睡前或早晨空服1次服下。” ②《中草药学》:“治蛔虫病:鹧鸪菜100%水煎剂,1~5岁10ml(相当于原药10g),6~10岁20ml,11~15岁30ml,16岁以上40ml。均为1日量,于睡前及次晨空腹各服1次,服药后连续观察排虫情况1周。另用驱蛔糖浆治疗蛔虫引起的腹疼及肠梗阻,成人20~30ml,小儿减半。”

上一篇:鹧鸪脂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目录
分享到: